第六章:天子守国门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朱棣也已收了眼泪,姚广孝这句话,就很有名堂了。

  什么是天子守国门,那就是迁都北平。

  为何要迁都北平?历史上曾有人说因为朱棣曾经被封燕王,驻地就在北平,所以对北平有感情。

  当然,这绝不是真正的原因。

  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像朱棣这样雄才大略之人,当然清楚当今天下最大的弊病在哪里。

  大明虽然一统天下,可是腹心之患永远都在北方,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遭受了重创,可是实力依旧不容小觑。

  那么这个时候,整个大明就陷入了一个可怕的局面,要防备北方,必然要云集精锐大军。

  而南京到辽东以及燕云一线足足上千里,皇帝对军队鞭长莫及,现在这些边军尚且可以控制,可说假以时日,难保不会出现唐朝后期藩镇林立的局面。

  当然,到了宋朝的时候,为了防止边军坐大,倒是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强干弱枝,也就是将天下最精锐的兵马编练为禁军,统统派驻京城驻扎,都在皇帝老子的眼皮子底下,也就不存在骄兵悍将的问题了。

  而这样的弊病也是极大的,天下精兵都跑去了京城驻扎,边镇的实力肯定不足,于是乎,辽金和蒙古人崛起,而大宋朝廷,却不得不一味的对他们采取妥协退让,天下一统的局面付之一炬。

  朱棣久在边镇,当然清楚将来大明一定会遭遇这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几乎无解。

  要嘛放任边军坐大,要嘛放弃大明的边防,无论是唐朝还是宋朝的军制,都让他无法接受。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和姚广孝二人曾对这个问题有过讨论。

  最终姚广孝提出了迁都北平的战略。

  只要迁都北京,那么天下的精兵就可以布置在北平一线,这些兵将既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不担心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与此同时,北平本来就是边镇,一旦有北方蛮族入侵,这天下的精兵既是拱卫皇帝的禁军,同时也是驻防边关的边军,可谓是一箭双雕。

  朱棣其实在这个时候,已经下定了迁都的决心。

  只不过……

  朱棣手里拿着奏疏,依旧还在沉眉思索,因为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迁都事关重大,一旦开始迁都,不但要耗费无数的钱粮,更重要的是,皇帝去了北平,那么文武百官也要随之迁徙。

  可这文武百官,还有无数勋贵大臣们,可都已经在南京城安居乐业,更不必说,相比于这繁华的金陵,北平几乎可以算是苦寒之地了。

  而这个时候,朱棣刚刚登基不久,人心未定,此时若是提出迁都,只怕要天下大乱不可。

  所以朱棣和姚广孝最终采取的策略是,这件事不能急,而且此事必须保密,绝不能透出一点风声,这天下真正有这个想法的,只有朱棣和姚广孝二人,绝不能传至第三人的耳朵里。

  可现在……一个少年,居然上了这样的奏疏。

  姚广孝看着朱棣,眼里似乎带着疑窦,仿佛在说,陛下是不是将此事泄露出去了?

  朱棣也同样用狐疑的眼神看向姚广孝。

  可转瞬之间,二人却都放下了疑心,因为他们彼此是了解的,他们都是行事慎重的人,而且事关重大,绝不会泄露出只言片语。

  朱棣道:“难道是这小子……自己想出来的?”

  姚广孝则问:“此人是谁?”

  朱棣低头一看落款,又是瞠目结舌。

  他缓缓道出一个名字:“张安世……张安世是不是……是不是那……”

  姚广孝清咳一声:“陛下所言的,莫非是太子殿下的妻弟……”

  朱棣又垂头去看奏疏,奏疏里不但提出了天子守国门,而且将这理由说的一清二楚。

  朱棣忍不住道:“此人的字写的似狗爬一般,只是行文条理却甚是清晰,一个这样的浑小子,竟有此见识,他不是恶贯满盈吗?”

  话说到了这份上,姚广孝想了想道:“陛下,百闻不如一见,市井流言,不足为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