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我不要!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实际上宋朝好几年才开一次科举,每一次才录取百十来人,进士总人数和明清差不多,养这些人谈不上冗官。

  进士们也根本不用等缺,一旦考上,一年假期后,立刻就会安排到各州任判官。

  宋朝一两百个州,几年安排一次官员太容易了。

  宋朝真正的“冗官”就是“恩荫官”,宋朝朝廷对于官员阶层太好了,不仅工资高,福利高,对官员的恩荫赏赐也是毫无节制,逢年过节都有一次集体恩荫,平时也变着法的找理由恩荫官员子弟。

  各个品级官员享有的恩荫数不同,宰相级的官员更是有着近二十个恩荫名额,真宗朝时,某位宰相家中门房的儿子都被恩荫了一名九品散官。

  这些恩荫散官毫无实权,也不会干涉政务,可工资福利一点不少领,最后成了宋朝大弊病之一。

  当然,杜若不要这个恩荫官,自然不是怕耗费公家财政,这暂时不关他屁事。

  主要是因为,宋朝有庞大的恩荫官群体,国家不怕花钱养着他们,却怕他们破坏教育公平。

  所以,自太宗时期,国家就有明确规定,有恩荫官的“有官人”参加取解诗时,须另设分场,不可与平民书生同场。

  这有点像后世中国户籍和高考的关系,江苏的考生总不可能让他去西部省份参加高考。

  这些“有官人”们,几乎全都是官宦子弟,从小接受最好的教育,所以国家把他们分开参加取解试,也是不让他们掠夺平民考生参加礼部进士考的名额。

  还不止于此,太宗时期,国家还规定,有官人考上进士后,不得入一、二甲,也就是说纵使你天纵奇才,也只能考个同进士出身。

  这么做也是为了限制世家大族成为门阀。

  到了真宗朝时,制度稍稍放宽,但也只是“择极优者入二甲”,还是有限制;至本朝,大宋已经安定繁荣了近百年,民间文教兴盛,平民百姓科举未必不如有官人,所以制度再次放松,允许有官人进二甲。

  但一甲前三名还是会坚决将有官人排除在外,即便你是宰相儿子,也中不了探花榜眼状元!

  所以,杜若告诉杜守义他为了“进士及第”出身不想要这个恩荫官时,杜守义才会那样震惊,他当然是震惊杜若志向远大,竟奔着一甲去的!

  同时,他一句不问爽快答应,也是因为相信杜若实力。

  离开杜守义书房后,杜若看了看蔚蓝的天空,露出苦笑。

  两年后他要参加的可是千年第一龙虎榜,牛人满地走,按照他的设想,能考个同进士他就拜佛烧香了,哪敢奢望什么进士及第?

  他刚才说什么进士及第纯粹是托辞罢了,其实是他不敢考“别头试”。

  “别头试”便是有官人参加取解试的称谓,这里面都是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官二代官三代,竞争比普通取解试激烈不说。

  关键杜若不知道试题啊!

  一年后苏轼参加的是眉州平民取解试,又不是什么劳什子别头试,所以杜若只知道眉州平民取解试试题,压根不知道别头试试题。

  所以他死也不能要这次的恩荫官,万一参加别头试连取解资格都没考上,那丢人就丢到外婆家了。

  ————

  汴京,亦被时人称为汴梁、东京。

  但绝不叫开封。

  开封府是宋朝的行政机构,包含汴京以及汴京周围二十九县,宋人口中的开封府单指开封府衙门。

  此时的汴京大内,垂拱殿中,仁宗皇帝赵祯正在等着他的宰相们过来,他富态的脸上,表情有些愁苦,眼角鱼尾纹一直纠结着。

  他想不通,明明已经选了人人称贤的文彦博富弼为相,为什么还能把一件关乎国运的大事办的拖了好几年,一直都拿不出个解决方案。

  应,也是因为相信杜若实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