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为了孽种】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李邦华负手站在水渠边,看着四下里的农忙景象,不由笑吟道:“溪水堪垂钓,江田耐插秧。人生只为此,亦足傲羲皇。”

  庞春来捋着胡子说:“孟暗先生,此处春耕,跟吉水的春耕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吗?”

  “为自己种田,为地主种田,自是不同的。”李邦华感慨道。

  赵瀚却在旁边望着天空:“开春以来,至今未雨,今年怕又有春旱。农会须组建起来,待春旱严重时,令农民互相帮忙挑水灌溉。学生亦可放回家中,无论用碗用瓢,能帮一分是一分。”

  庞春来说:“其他村镇都还好,北边靠山的几个村,水源只有几条小溪流。一旦春旱严重,溪水是要干涸的。”

  “还得继续把水渠修得更长,”赵瀚说道,“用水车提河水到渠中,北边村镇挑水就能近得多。”

  欧阳蒸突然冒出来:“我在北边丈田分地时,发现那里的田亩相对贫瘠。或可组织村民,将几块收成不佳的下田,在农闲时节挖为蓄水塘。多雨时蓄水,少雨时取用,平时还能用来养鱼。”

  “此法甚好,便交给你了。”赵瀚笑道。

  “固所愿也。”欧阳蒸拱手说。

  这两个月来,欧阳蒸的表现,让赵瀚刮目相看。

  一个锦衣玉食的公子哥,一个神童出身的读书人,竟然可以跟泥腿子打成一片。

  而且兢兢业业,不喊苦不喊累,做事公正,深得民心。

  这货每天累得半死,居然还有精力读书,每天晚上必然秉烛夜读,隔三差五写一首诗赞美分田。

  非常优秀的内政人才!

  欧阳蒸又说:“附近山岭多石灰石,但只永阳镇的山上有石灰窑,可再辟一石灰窑烧制石灰。本地又多白云土,我去过景德镇,那里烧瓷器也用白云土。咱们何不建一瓷窑?”

  “没有烧瓷工匠啊。”赵瀚叹息道。

  欧阳蒸说道:“本地是有陶工的,但只能烧陶罐、陶碗。或可携重金去景德镇,召几个瓷工至此,令本地陶工慢慢学习改进。”

  李邦华说道:“宪文想当然了,烧制瓷器,可不是招几个瓷工就能干成的。”

  赵瀚则表扬道:“宪文的想法很好,不过要一步步来。当务之急是春耕,等忙完春耕就建农会,由农会组织村民携手抗旱,同时组织村民修缮开挖水渠。江西连年旱灾,一年比一年严重,水利工程才是重中之重!”

  “对,水利才是根本!”李邦华深以为然。

  崇祯朝的全国旱情,既是天灾,更是人祸。

  自万历中期以来,中央就没怎么组织水利工程,全靠地方官员凭责任道德办事。

  地方官越来越烂,各地水利就相继荒废,一遇小旱便成灾祸,一遇大旱便饥民遍地。只要赵瀚认真兴修水利,不说没有灾情影响,但肯定比其他地方要好得多。

  永阳镇镇长黄顺甫说:“本镇现有两条水渠,都短得很,且年久失修。待春耕结束,可令村民加深拓宽增长。不说惠及全镇,至少要惠及小半个镇。”

  一个来自禾水南岸的童生刘芳,他此刻担任总兵府照磨,协管各级官员的绩效考察。此人突然说:“晚生来自银坑村,那里是产银的,银子早就挖完了,山林和坡地被挖得千疮百孔。农闲时节,可组织村民平整荒坡荒地,如此便可得田数百上千亩。”

  又有一个叫李弘文的文职人员说:“每年夏秋时节,簧坝村、李家拐都有汛情。以前不断圩田夺河,导致河道越来越窄,洪灾也越来越大。可在河边多多栽植树木,禁止村民继续圩田,再清理该河段的淤泥,或可减缓每年的汛情。”

  “都记下来,”赵瀚非常高兴,“众人拾柴火焰高,各位有什么想法,都可写成公文送至总兵府。而今大业初创,百废待兴,还望诸君多多努力!”

  “我等必竭尽全力!”众人应道。

  李邦华只能暗自感慨,这种氛围太让人舒服了。

  没有那么多勾心斗角,只要愿意做事,就能获得提拔。若是做事又快又好,那就提拔得飞快,真正做到了任人唯贤、论功行赏。

  就说那个叫刘芳的照磨,年前还是普通的分田人员,如今已提拔为总兵府红人。所有官员的政绩审查文件,都要经过此人之手,然后再转交到更上层部门。

  在李邦华眼中,大明已是落日余晖,此地却如朝阳初升。

  “总镇,”一个士卒疾步奔至,“李先生的家人来了。”

  李邦华闻言欣喜,拱手说:“总镇,我先告退了。”

  赵瀚笑道:“一起去吧。”

  众人前往码头,见到所来家人,李邦华又有些黯然。

  只有一个老妻、一个老妾,各自带来一个丫鬟。李邦华的父母和儿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