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跟着张大郎去买盐第2/3段
“不清楚,老汉我活了一辈子了,从没见过什么玉米和红薯。对了,家里的盐快没了,明天你去李二叔家换点儿回来。”
“知道了爹,唉,多亏李二叔他们一家也搬来了,省去了大伙儿买盐的辛苦。”
……
第二日一早,卫朔听说张大郎要出李二叔家买盐就提出要跟着一起去瞧瞧,张大郎不疑有他领着卫朔出了门。寒冬时节,山里的清晨非常冷,就算卫朔身上穿着现代羽绒服也忍不住打了个寒战。
卫朔走在山间小路上,四下打量着分布在山谷中的茅草屋,从这些杂乱破败的茅草屋可以看出生活在这里人有多么艰难。没过多久,张大郎、卫朔二人来到了一座篱笆扎成的小院子前。
“李二叔,李二叔在家吗?”张大郎站在李二叔的院子外喊道,随后他又扭头向卫朔低声解释道:“李二叔一家原来是琅琊人,他家世世代代都是靠煮盐生活,前不久遭遇了风暴没能完成官府交代的任务,官府逼迫深深,不得已李二叔一家才逃到了崂山。”
“也幸好李二叔一家过来了,自从他家搬来之后,山谷里的人再也不用到不其县城去买盐了。而且李二叔家的盐要比外面的价格低廉,有时候还接受以物换物,可不像外面的盐商黑心除了铜钱啥也不要。”
听说李二叔是盐户出身,卫朔眼前一亮,一条快财致富的黄金大道猛然间出现在眼前。盐作为生活的必需品,可以说只要生产的出来就不愁卖不出去。自从汉武帝施行盐铁专卖后,走私食盐就开始大规模泛滥开来,而且成了汉以后历朝历代都无法根除的顽疾。
实际上在古代,青州在很早的时候就是产盐的传统地区,在春秋时,齐国管仲许齐人‘煮海水制盐’,自此青州地区就成了产盐重地。史书上记载:“盐者之归也,譬若市人。”即煮盐者之多,有如赶集似的。
由于管仲的食盐专卖政策较充分地考虑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故深得民众欢迎。
史载:管仲“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
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私盐产生的可能性。
试想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都能得到较充分保障的情况下,违禁制贩私盐还有什么市场可言?有什么利润可图呢?唯一的只是高风险和高成本。所以,后人翻阅了这一时期的有关文献,实在找不到齐桓公时齐国境内有制贩私盐的文献记载,也无相关的禁私条文。
只是到了汉武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实行食盐官卖,严禁私煮之后,又没有充分考虑到底层盐户的利益,导致“盐始有官、私之分”,这个时候居高不下的盐税已成为盐户沉重的负担,大量的盐户开始从事贩卖私盐。
“张大哥,外面的盐一般都卖多少钱?”
“太康年间,每斤官盐大概五钱,私盐一般比官盐低一到两钱。可最近几年随着胡人入侵,盐的价格越来越高,到如今一斤官盐要卖十钱以上,就是私盐也在八钱以上。唉,盐的价格如此高,可苦了像我们这样的普通老百姓。”
一想起居高不下的盐价张大郎就忍不住摇摇头,盐的价格太高,一般农户根本吃不起,可不吃盐又没有办法,大伙儿只好忍痛用自己田地里的微薄收入从盐商手里购买高价的食盐。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爱阅最新章节。
张大郎随口的一番牢骚给卫朔带来巨大的震动,他能想到古代盐业存在着巨大利润,但也没想到其中的利润竟然如此巨大,说是暴利一点儿都不为过。在现代一斤盐的价格大概是两元人民币,西晋五铢钱一钱相当于人民币四角,在春秋时,齐国管仲许齐人‘煮海水制盐’,自此青州地区就成了产盐重地。史书上记载:“盐者之归也,譬若市人。”即煮盐者之多,有如赶集似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