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九成巧言,知县断案第1/2段
“你们——”远客见犯了众怒,也有些心惊胆虚,说话的底气也不足了,说道:“好,好,算我倒霉。八一中文W≈W≥W≥.≈1ZW.CO可这钱财确实是我的,我情愿只领这些钱财去罢。若是还无理搅闹,咱们就经官。”
老百姓怕经官,金孝和母亲更怕,眼见远客服软收兵,没了麻烦,便来央告孟九成,“合哥,就让他去罢,别经官了。”
孟九成沉吟着本欲答应,抬头间却从人缝中看见一顶轿子走过来,旁边是几个公人,心中一动,几乎已经证明了自己的猜想。
“经官便经官。”孟九成的脸色突然一变,向四下大声说道:“冒领打人,敢是欺咱宝兴人软弱无胆,哪里有这样的便宜事?”
“外来客也忒嚣张了,不能随便放他走。”张小乙果断支持孟九成,不愧是好兄弟。
一旦分了外来客和本地人,那情绪便不相同,这是乡土之念。几个泼皮应声鼓噪,众人随声附和,一片喧嚷。
闻得人声沸腾,轿子在街旁停了下来,一个公人在轿旁俯身下去,听轿内人吩咐已毕,分开众人,走了过来。
“何事聚众喧哗,惊扰知县相公?”公人一声喝问,众人中立时便有怕事的四散走开,却也有几个大胆的,稍稍后退避让,继续看热闹。
远客和金孝母子被唬了一跳,一时不敢作声。孟九成赶忙上前,把事情原委一一讲述。
公人点了点头,说道:“既是如此,随某去见知县相公,由相公明断罢。”说完,又伸手指了指孟九成,“你也来,做个证见。”
几个来到轿前,先是公人把事情原委向知县简单回禀,知县相公移轿而出,早有公人从旁边店铺拿过椅子,请相公落座。
知县相公有四十多岁年纪,面貌甚是正派威严,开口又问了两边情由。
远客还是那番言语,指着金孝说:“他拾了小人的钱财,藏过一半不还。”说完又伸手指着孟九成,“他无理取闹,非说此物非小人所丢,却要全部昧下。”
金孝抱屈辩解道:“小人拾了裹肚,欢喜回家,却被母亲训教,便好意去还他,他却反来图赖小人。”
知县相公微微颌,看了看周围,问道:“谁做证见?”
孟九成上前一揖,说道:“小人可做证见。那客人丢了钱财,正在茅厕边找寻,金孝走来承认捡到失物,带他回家归还。这是小人们有目共睹,只是钱财数量多少,却不知道。”
知县相公又叫过围观数人,都是一词,便心中有数,叫过两个公人,取过远客身上裹肚,在旁细数。
稍有出入,但却还在预想之中。孟九成站在那里,有些物游天外,想象着乱七八糟的事情。
“看你言辞,可是读过书的?”知县相公突然对着孟九成开口问道。
孟九成一时没反应,倒是一个认识他的公人提醒,转过头时还有些懵,公人笑着说道:“回相公,他叫孟九成,小名合哥儿,是个秀才哩!”
宋代虽有秀才的,但是与明清及现在一般意义上的却并不一样。因为宋代只有解试(乡试)和省试,后来又加了殿试。
这个参加解试的资格一般是乡中选拔考核或者举荐,没什么功名一说,基本就是在本乡本县本村的读书人中选一些尖子生,跟摸底考试差不多,而这些被选上的尖子生,就是秀才了。
从这个方面来看,这个秀才就是一种学习好的学生的敬称。而宋朝也没规定死严,老百姓为了省事,但凡读书人,他们也分不清学的好坏,一律称呼秀才。所以,秀才在宋代后期也可以作为读书人的泛称。
听到别人介绍自己是秀才,孟九成不由得苦笑一下,躬身答道:“小人读过七八年书,略懂些文字,却是贪图逸乐,胡混乱花,败坏了家业,如今三餐不继,落魄至此,何敢称秀才?”
知县相公仔细打量孟九成,见他只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模样,白净脸皮,头戴儒巾,说话甚是得体,不由淡然一笑,说道:“少年心性,不曾吃得苦楚,如今晓得些稼穑艰难,却也不是坏事。所谓:改过自新,皇天必看。只是这读书,却不要荒废了。”
“相公金玉良言,小人谨受教。”孟九成恭谨地表示谢意。
这时,两个公人向知县禀报,钱财已计数完毕,共是三十二贯零六十文。sp; 这个参加解试的资格一般是乡中选拔考核或者举荐,没什么功名一说,基本就是在本乡本县本村的读书人中选一些尖子生,跟摸底考试差不多,而这些被选上的尖子生,就是秀才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