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1章 再次访日第1/2段
1995年7月,日本。东京。
林棋再临日本,感觉相比几年前,东京依然是繁华,但是,人们的心情和气质,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
几年前的日本经济如日中天事,甚至连普通底层日本人也做着各种不切实际的美梦。而现在,随着日本经济退潮,从高增长神话的迷梦中消退,逐渐从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变成拖累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累赘时,日本普通人的神情态度中多了一些自卑和挫折感。
随着日本经济泡沫崩溃,这几年日本看起来平静。
但实际上,地产、金融、零售、制造业、电子等等企业,都在不断的去杠杆去泡沫。表面上,一些企业还维持盈利甚略有增长,但是,更多的企业,却是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逐渐沦为僵尸企业。
由于,29年大萧条,带给美国和全世界巨大的伤害,甚至,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种教训,使得任何现代国家,在遇到意识到国内经济遭遇困难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货币政策宽松和减税,并且,政府直接出手帮助困难企业稳住就业。
所以,90年代的日本,没有一下子就发生山崩海啸,而是将经济衰退带来的后果,用几十年的时间缓慢化解,每年的阵痛虽然是有的,但是,总比一下子爆发,引发整个社会动荡要好的多。
当然了,付出代价的是日本政府,日本政府的增加赤字,举债借给银行来拯救银行。而银行,则是不断对企业施以援手。
短期内,日本的银行和企业在政府的帮助下,还能勉强维持,甚至,还有信心逐渐靠着努力,来改善经营,走出困境。但这个靠着希望靠着努力来逐渐改变颓势的美梦后来也破碎了,破碎的原因是98年亚洲金融风暴。98年之后,亚洲金融风暴,日本政府元气大伤,不得不减少了对企业和银行的帮助。所以,98年之后,日本的银行破产和企业破产的规模,再度进入高潮。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爱阅最新章节。
90年代中期的日本,很多人觉得仅仅是经济暂时性困难,触底之后可能会反弹。但是,一直到98年之后,很多人才开始醒悟,这分明就是经济战败,失去十年。
而十年之后,又有人开始反思,日本经济似乎失去了二十年。失去二十年之后,还未真正的企稳,因为……尽管日本已经消化了大量的泡沫,但是……二十多年颓废的日本人,已经失去了进去精神,不相信努力会获得回报这种天方夜谭,反而会认为,努力会损失更多。
当然了,90年代中期,日本企业界,早就比民间更深刻的了解目前日本的经济状况,根本就是外强中干。
“林桑,好久不见!”日本理光株式会社社长市村健太郎头发已经出现斑白向林棋握手,“十多年前,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初不起眼的电子玩具制造商,会成长到现在这般地步!如果,当初能继续跟贵公司合作,理光说不准已经突破瓶颈,成为顶级财阀!”
林棋点了点头,说道:“还需要多谢理光公司当年廉价供应芯片!”
在一开始,林棋也没有算到,自己能创立出新创业系这样的科技巨头,一开始的目标,甚至仅仅是做任天堂那样的公司。
之所以先期选理光代工芯片,也是因为,理光的芯片比美国的MOS科技公司的芯片更便宜。只有便宜的芯片,才能研发出廉价的爆款产品。
新创业电子集团初期格局并不高,但却是靠着早期掌机、街机等等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业务积累了巨额的利润,才让林棋进一步抓住历史性机遇,在精简指令集芯片还未被市场接受之前,投入重金研发XRM架构的CPU,靠着后发优势,使得XRM指令集芯片在架构上是优于X86这样的复杂指令集芯片的。
甚至,XRM芯片初期的代工,还是理光公司负责。一直到,新创业电子集团,自己的晶圆厂建立起来,才逐渐跟理光公司分道扬镳。之后,新创业电子集团靠着自己掌握核心技术,一点点的建立盘古电脑产业链和软硬件生态,一步步成为比IBM公司规模更大的科技巨头!
当然了,IBM公司之所以混的不如新创业电子,更多是PC产业布局初期,没摆正心态,仅是看苹果赚钱,也想要捞一笔。且,IBM因为畏惧反垄断法,所以,初期没选择自主研发芯片和操作系统,而是选择将这些核心技术外包出去。最终,IBM打造了PC产业链,最受益的却是英特尔、微软等等公司。倘若当初IBM投入更多资源,那么,格局恐怕要比现在大的多。
新创业系初期,几乎是跟苹果的策略类似,主不过先知先觉,没犯苹果的错误。CPU和操作系统等等核心技术,都是自主研发,所以,核心技术的升级换代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像苹果电脑,在70年代末,几乎是市场绝对的垄断者,却是因为最关键的CPU厂商拖后腿,导致苹果电脑公司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开拓的个人电脑市场份额,被后来的PC和盘古电脑夺走。
新创业电子集团这样一直在增长的科技巨头,全球都是罕见的。即使是IBM那样的巨头,这些年其实规模一直是收缩,裁员增效,美化财务报表,实际上,创新能力一直是在削弱。
而新创业集团集团,即使是现在这样的块头,每年维持20%~20%的增速,也并不是很困难。因为,还是理光公司负责。一直到,新创业电子集团,自己的晶圆厂建立起来,才逐渐跟理光公司分道扬镳。之后,新创业电子集团靠着自己掌握核心技术,一点点的建立盘古电脑产业链和软硬件生态,一步步成为比IBM公司规模更大的科技巨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