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奈我何?第2/3段
就是平日里很少出手。
但这些技艺,在穷凶极恶的罪犯眼里,都是不能保命的玩意。
连他对儿子苏过都非常担心,毕竟苏轼面对仓监贾道全根本就没有畏惧,杀了他,天下必然震动。大宋的流寇造反很奇葩,天天盼着被招安,就不说了。流寇可以杀将军、太监,但绝对不能杀文官。一旦杀了文官,招安的路就被断掉了。朝廷和流寇就成了不死不休的局面。
大宋的官军打不过辽国的军队,对付偏安一隅的西夏也是胜少败多。
说平手都是没羞没躁。
主要是大宋胜西夏的战争,基本上能消灭几千人就是了不得的大胜了,这种大胜很多,甚至按胜负比来看,大宋绝对占优。但是神宗皇帝在西夏最大的一次失败,一次损失了四十万人,光军队就十几万。这要一百个大胜换一次大败,都没脸说自己和西夏作战五五开。
但是大宋的官军欺负反贼,一打一个准。
苏轼的身份如果落在了反贼的手中,反贼得好吃好喝的供养者,首领每天都得拜见一次,请安,询问是否在敌营之中有不满之处,天气凉了,要不要多个暖被窝的人……这根本就不是人质,而是请了个大爷。穷凶极恶的造反头子也不敢怠慢了学士,因为他还指望着等那天投降被招安之后,学士说两句好话呢,抬举他的富贵呢。
贾道全就算是准备起兵造反,苏轼他也不敢动。
更何况,贾道全不过是贪心作祟,连造反的心思都不敢有。
苏轼的安危自然不用担心,但苏过就另说了,这让苏轼大为困扰。杀苏轼,这是挑衅文官集群的权威,是大逆不道的作死。但是杀苏过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苏过连进士都不是,就算他是苏轼的儿子,也当不了什么筹码。
至于高俅……
连亲儿子都快顾不上了,还有什么心思去想小厮的性命?
而且,眼下人手不足,高俅也好用,就连李逵和李云都逃不掉。苏过也感受到了气氛的压抑,提议道:“父亲,我们人少,衙门中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可信之人?唯独徐大人为人正直,且有除恶之心,且他在颖州多年,或许有可用之人。我等同心协力,或许能将贾道全等人绳之以法。”
徐让确实有除掉贾道全的心思,但苏轼现在唯恐不密,多一个人知道他的应对,就有可能多一份被出卖的风险。他怎么可能让徐让的人替他办事?
尤其是徐让的心思太明显了,如果贾道全等人也有所防备,第一个防备的该是徐让。甚至徐让身边都会有贾道全的探子,偷偷和贼子暗通消息。
再说了,苏轼根本就没有解决贾道全的办法,他连如何筹备粮食的办法都没有。甚至一度他对这帮人如何能够撬动如此庞大的财富,都很难理解,要不是李逵说了一些,他听了个大概,现在还是两眼一抹黑。
他想了想,就摇头否决道:“徐宝叔为人是耿直,可难免手下之人有不密之徒,不然他也不会在颖州四年,却一直得不到贾道全等人的罪证。可见,他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来寻找证据。为今之计,我等只能先控制其他两个粮仓的粮食,至少可以维持一个月的粮价。还需要冷静应对,以不变应万变。所以,宝叔虽可信,但他也只有一个人,此时还是不要找他帮忙。至少现在时机不合适。”
不仅如此,苏轼还想到万一失败,年内无法找到贾道全等人的罪证的话?
岂不是很没面子?
更没面子的是,他就算是知道了贼子的目标,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发财,自己却束手无策。
他甚至准备在颖州多待上几年,和贾道全等人耗下去。至于朝堂上,只要告明缘由,相信诸公也会理解。苏轼蹙眉道:“如今闲散的日子恐怕过不上了,明日先去府衙住吧?”
苏学士搬家的消息,对于颖州的百姓来说,根本就不关心。他老人家再受到追捧,普通百姓还是感受不到苏学士浩瀚的文气。对他敬仰无比的多半是秦文广之类的半吊子。这才是苏轼的死忠群。
再说,马上就要春耕了,学士他老人家也玩够了,关心一下颖州的政务有问题吗?
去州衙门后衙住着,对于处理政务有一定的便利。但是有一群人却对苏轼的反应非常困惑,不仅困惑,甚至紧张起来。
颖州城内,最繁华的坊市中,同福楼的过也感受到了气氛的压抑,提议道:“父亲,我们人少,衙门中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可信之人?唯独徐大人为人正直,且有除恶之心,且他在颖州多年,或许有可用之人。我等同心协力,或许能将贾道全等人绳之以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