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割稻谷第2/3段
小小的身子,在田野来回穿梭。
那时候他们精力充沛,不仅感觉不到累,还经常比赛,看谁跑的快。
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中间休息的时候,父亲总能就地取材,用脱了粒的稻草,三两下就扎成一座圆锥形的“小房子”,为兄弟两遮挡毒辣的阳光。
母亲则抱来一只大西瓜,用镰刀剖开,大家坐在稻草上,一起分着吃。
甘甜的西瓜,就是最好的解暑品。
那时候。
日子虽然过的苦,却很知足。
不像现在,随着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村子里开始有了“贫富差距”,有本事的人都盖起了小洋楼,没赚到钱的,只能住老房子。
金钱的刺激,冲刷了村里的淳朴气息。
攀比之风,悄然盛行。
那个夏天一到了晚上,家家户户端着饭碗,聚在樟树下,一边吃饭,一边唠家常的情景,已然一去不复返。
…………
“爸,我来吧!”
这一次,杨树主动站到打谷机上,接下这一重担。
“那你试试。”
父亲没有阻拦,他也看出来了,杨树似乎变得比以前壮实了。
杨树操作打谷机,母亲抱稻子,父亲割稻子,一家三口,配合默契,效率一下就提了上来。
“+4点农业熟练度”的符号,每隔十分钟,就在杨树在眼前飘过。
就算身体素质得到提升,一小时下来,杨树已经是汗流浃背,再加上稻子上的毛毛扎在身上,弄的全身痒痒,很不舒服。
“儿子,歇一下吧!”
母亲一边说着,一边抱来一只大西瓜。
杨树家里今年种了两亩西瓜,除了自个儿吃,大部分还是要运到县城卖钱,是家里为数不多的经济来源之一。
最大、最甜的西瓜,都舍不得吃。
可惜,家里,包括他们村里,种的都是普通的花皮西瓜,又在西瓜最多的季节上市,毫无价格竞争优势。
基本都是贱卖,一斤也就两三毛钱。
不像那些无籽西瓜、黑美人以及反季节西瓜,能卖出一两块钱的高价。
忙活下来,赚的只是一点辛苦钱。
往后几年,村里种西瓜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基本都是种一点自家吃。
…………
因为多了杨树这一劳力,下午五点多钟时,剩下的稻子就全部收割完毕,用蛇皮袋装好,再用农村特有的手推独轮车运回家。
独轮车只有一个轮子,没有斗,两边是用铁架子焊的平板。
别看独轮车造型简易,却是农村运货的好东西,无论是崎岖的山路,还是狭窄的田间小路,基本都畅行无阻。
关键还不怎么费力。
只要掌握平衡感,比用扁担挑可省力多了。
战争年代,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区,老百姓还自发组织过独轮车队,为红军及时运输粮食、水、布鞋,甚至弹药、伤员。
小小独轮车,也曾立下汗马功劳。
…………
回到家,母亲在厨房做饭。
杨树跟父亲拿着肥皂跟换洗衣服舍不得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