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东壁堂第2/2段
其实,还不如老老实实说方言,至少不用听着这么别扭。
张静修点头微笑,随白胖少年进了东壁堂。
东壁堂面积不是很狭小,有抓药区,有坐诊区,有休息区,后面还有一处花园,和一个小小的人工池塘。
看来,历史记载或许也有偏差。
李时珍的家境看样子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贫困,至少从东壁堂现有的规模上看不出来。
但李时珍父亲那一辈,也就是李月池应该确实贫穷,否则他也不会有改换“医户”的念头,一心想让李时珍走科举考试这条路,希望能谋得一官半职。
而且,封建社会“医生”的地位着实低下,常与“算命”、“卖卦”的相提并论,有时还遭到地主、官僚、豪绅们的欺压。
这股势力在明朝尤为明显。
当时还规定“医户”人家不能轻易改行,就像“工匠”等低贱的职业一样,一人为匠,子孙世代为匠。
不过,到了李时珍这一代,情况明显有所改善。
首先,李时珍的医名大显,虽然还远远没有后世牛逼大发,但在蕲州城,甚至荆湖一带都是有名的。
李时珍悬壶济世,妙手回春,深得民心,当地百姓赞不绝口,见面都称呼他一声“李神医”。
若他也像后世的医生那样,稍微将“医德”降低那么一丢丢,绝对闻着满身的医药味儿加土豪味儿。
可李时珍身上只有医药味儿。但像他那样有声望的医生,人缘好,也绝逼穷不到哪儿去。
其次,李时珍虽然没有实现他父亲科举的心愿,但他几个儿子算是帮他完成了。
大儿子李建中以嘉靖壬子年举人的身份出任四川蓬溪县令,次子李建元和四子李建木也都考上了秀才。
这样算来,李家也算跻身于儒林,称得上是官宦门第。
所以,李家并没有后世人想象的寒酸,或许只是为了突出他的医德和医术,有意写出一副寒酸。
毕竟,越是寒酸的人,做出的成就越高,就越让人钦佩。
……
约莫在内室等了小半个时辰。
白胖少年进来,躬身笑呵呵地道:“司走师祖回来了,有请三位!”
张静修起身,深吁一口气,想着马上要见天下第一医药学家,不禁有几分小鸡冻。
特意整了整衣衫,还嫌不够满意,转了一圈儿后问:“小乔,小成,看看,有哪儿不整齐吗?”
直到张乔松和董嗣成都摇头确定没问题,张静修才跟着白胖少年出去了。
看得白胖少年咧嘴一笑,想着这个从京城来的少年还挺逗,不过他很开心,毕竟这是尊重自家师祖。
李时珍在后堂候着。
也是刚回来的,身上的衣服都没来得及换,一听说有三个人专程从北京城赶来拜会,决定先行接见。
这时他正值花甲出头的年纪,身材不高不矮,体型偏向瘦弱,面貌清癯,双目湛然有神,穿着青玄色儒布衫,腰上系着象牙白的丝绦,花白的须发微微扬起,颇有几分仙风道骨。
张静修带着小紧张、小鸡冻,进去后纳头便拜:“晚辈张静修拜见李神医!”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