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没有家底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按照这个税收也不高啊。”

  “唉,殿下,朝廷的两税之法虽好,可下面具体执行却慢慢的变了样。”

  “怎么说?”

  “战乱四起,有的地方为供军需每贯加征二百,还有加征秋苗一亩率钱三千,夏苗一亩率钱二千的。”

  “更可怕的是,役法。”

  “本来两税之后,出钱免役。可先在,不仅没免,男女老少都得服役,已成恒事了。”

  “所以,各地百姓被逼迫而走,如此高税谁还种地呀!”

  “再加上盐铁专营,各地涨价,老百姓的盐都吃不起了。”

  “大人,我家已经半月没吃上盐巴了。”

  司仓佐低声的说道。

  嘶~~~~

  李裕被他们的一席话说的目瞪口呆。

  难怪老百姓都跑了,难怪黄巢一来,老百姓都跑去从贼了。要是自己也得造反,这尼玛过的什么日子呀!

  “由于两税上缴铜钱,老百姓只有稻谷哪有铜钱?豪族大户趁机囤积铜钱,卖高价,致使粮食被贱卖,粮价极低,四十文一石比比皆是,百姓失去了种田的动力。战乱一起,粮价有上涨到没人买得起,里外里都是豪族大户赚钱,百姓被逼到了绝境了。”

  “再有,自实行两税之后,田地买卖再无监管,兼并日益严重,全县的好地都在大族手里。”

  “我们来的路上不是有很多荒地吗?”

  “是有很多荒地,可是那些地远离河道,浇灌困难开垦的成本很高。”

  “周长史,马上给赵节帅去信,跟他借粮借钱,具体需要多少,你计算一下,要能坚持到秋收。”

  “好,我马上就办。”

  “等下,多借点粮食,反正他襄阳城里粮食多。”

  “好的。”

  周宽知道,李裕借粮肯定没问题,谁让人家马上就是赵家乘龙快婿了呢?!

  “咱们库房里有没有兵器铠甲呀?”

  “这个……殿下,南阳是有些兵器铠甲,可都比较陈旧。”

  “哦?为什么?”

  按理说,南阳的府库里应该有大量的兵器和甲胄。因为南阳从汉朝开始就是全国的冶铁中心,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铁器都是南阳打造。南阳造的兵器号称“宛作”,兵器锋锐,质量上乘,一直是军中追捧的利器。

  主要原因是南阳发明了“球墨铁”,号称以铁代钢,这样的工艺比欧洲早发明了一千多年,现代“球墨铁”依然是铸造高强度零部件的材料。

  虽然唐末这里的冶铁官作规模小了很多,可府库里的兵器应该不少。

  “咳咳。”司仓一阵咳嗽。

  “殿下,以前的存货都被朱全忠搜刮走了,还把南阳的工坊匠人掠走了不少。”

  “这两年周长史才从襄阳城调来了一些匠人,维持基本的农具打造和维修,至于仓库里的那点兵器还是从襄阳调运来的。”

  李裕听到这话,心里凉了半截。

  没粮没钱没兵没地,现在除了两万老百姓和一些大族富户,他可以说是一穷二白。

  把俩老头打发走,李裕这才问周宽。

  “长史,难道南阳周围还有什么匪盗吗?”

  “殿下,在南阳的北边有伏牛山。此处在两年前有一伙贼人落草为寇,经常南下向城劫掠,有时候也会深入南阳。所以我才从穰县和襄阳运了些兵器,以备万一。”

  嘶~~~

  李裕脑袋一下就大了,他现在不仅是一穷二白,还有匪盗之患。

  “这伙人有多少?”

  “说起来也不是太多,只有千把人,可是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哦?可曾招安?”

  “节帅的意思是要招安,刺史认为必须剿灭,马上要开春了,估计他们又要下山了。”

  “嗯,我知道了。”

  李裕在墙上挂着的地图上看了半天,发现这伙人竟然把老巢放在了银沙岭。

  “长史,这银沙岭是不是冶铜之处啊?”

  “是。十几年前,确实是冶铜之处,后来战乱一起,这里的人被多次裹挟从贼,剩下的一些人也被裹挟去了汴州。”

  李裕听的一阵牙疼。

  这伙贼人要坚决剿灭,这是个金矿啊,铜料就是铜钱,怎么能让贼人霸着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