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筑关要紧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邓州向城和唐州方城如今归德王府管辖了,使南阳国向外扩张了一倍多,向北的边境直抵鲁阳关和方城山。

  李裕研究地图很久了。

  长安方向有武关,洛阳方向有鲁阳关,而方城山方向过叶县、襄城达许州,最后直通汴州的开封,这是通达中原的要道。

  朱全忠多次从这里入侵荆襄,当务之急是要在方城山设关筑城才行,否则这条通道长驱直入,那不是把自己的软肋直接让朱全忠捏着吗?

  这事很急,可又不能显露出来。

  他玩了个心眼。

  给老丈人赵匡凝去了一封书信。

  在诉说了家常之后,转入正题。

  “北方方城山有孔道长驱直入中原,为梁王所忌,婿以为应在此筑城设关,虽工程浩大,但遗福子孙,望岳父大人上疏朝廷,准许筑城。”

  赵匡凝是老狐狸,一看就知道这是德王害怕朱全忠来打他,所以急着筑城守卫。

  他不怕么?他也怕。

  当初老朱就是从方城山进来的,几天就占领了邓唐随三州,自己连反抗的能力都没有。

  有了方城关守护那就好多了。

  这个通道为啥没人设城置关呢?

  就因为这个通道太宽太平坦。

  东西宽度达十五里,谁能筑一道十五里长度的关墙啊?就是筑了怕也守不住。

  因此历朝历代都没人在此筑城置关。

  赵匡凝兄弟一直对朱全忠忌惮,不敢过分得罪。

  如今女婿要求自己出面做这件事,就是不想让朱全忠注意他,自己这个黑锅是背定了。

  刚进入正月,赵匡凝的奏章就到了长安。

  筑城置关的理由很充分,多年来方城山是进出中原的要道,由于没有筑城置关,导致流失大量的关税,使朝廷的供奉得不到保障,因此上疏请求批准。

  崔胤正打算要荆襄帮着招募兵源呢,正好是个交换条件,再说了,你筑不筑城关我屁事,又不花我的钱。

  同意。

  李晔当然同意了,忠臣要干点事,自己能不支持吗?

  这些操作在元宵节一过就批准了。

  李裕发三城青壮三万人,在方城以北的方城山下,挖土烧砖。

  五千蛮兵也参加劳动。

  刚进二月,方城山下就被挖出了几个大坑。青砖也烧出了不少,码在大棚里。

  你想想,三四万人参加的烧砖运动得有多壮观。

  荆襄节度使府接到朝廷的回复,立即征发各州青壮足五万去方城山下筑城。

  方城山上的树木一时之间被伐的精光,变成了一个个光秃秃的山头。

  李裕的国府官员忙得脚不沾地。

  运粮搭屋后勤保障,一场轰轰烈烈的筑城置关运动就在漫天大雪中展开了。

  好在此时只是烧砖,虽然天寒地冻,可还是能坚持。

  李裕顶着大雪回到了王府。

  “夫君,这么冷的天快来烤烤火。”

  绣娘和碧娘招呼李裕坐下烤火。

  “等等,我身上有寒气,先在隔壁散散寒气再过来。”

  李裕看着渐渐显怀的两个小王妃,心里即高兴又愧疚。

  高兴的是自己的孩子正在健康成长,看着王妃他就高兴。愧疚的是自己一直在外面忙碌,就像个工蜂,没有时间陪在她们身边。

  李裕在隔壁的房间里坐了一盏茶的时间,这才换了便服走进了王妃的房间。

  “夫君,砖烧的如何了?”

  绣娘关心李裕忙碌的事,问道。

  “已经烧了很多,可还是不够,怕是还要烧两三个月。”

  “需要那么多砖吗?”

  碧娘对筑城没什么概念,只是好奇需要青砖的数量。

  “当然了。十五里的关墙,至少要百万的青砖。”

  方城山下的砖窑就修建了上百座。

  有几万人在砍树烧炭,有几万人在挖土做坯,还有几千人负责烧砖。

  整个工地人头攒动,密密麻麻。

  为了防止银沙贼来捣乱,五千蛮兵早就严阵以待,只要他们敢来绝不放过。

&br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