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朝会第1/4段
次日清晨,天色微亮。
距离朝会开始的卯时还有大约一刻钟,然而文武百官早已经来到了宣政殿中,站立两旁,静静等候朝会的开始。
大徐的听朝有大小两种,大者为朝会,小者为朝议。朝会半月一次,朝议则每日一次。按照先皇徐诞的习惯,朝议一般不在这宣政殿中,在御书房或养心殿中居多,参加的臣子一般是六部尚书,丞相与中央将军,以及有事禀报的其他臣子,主要目的是商量国事。
而朝会的规模就要大得多,参加的臣子不仅仅是六部尚书外加丞相和中央将军而已,而是要求文武群臣尽数到场,而且地点也不如朝议那般随意,定是在这宣政殿中。
朝会的目的有三,一是各个大臣汇报过去半个月里分别都做了什么事情,二是说在过去的半个月里,国家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出现了什么新的问题,三是商讨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并且确定接下来半个月的计划与方针。
只不过今天的朝会和以往都有所不同,今天的朝会,多了一个人——大徐如今的摄政王,徐远。
过去的十八年里,徐远参见朝会的次数一只手也数得过来。如今以摄政王身份第一次参加朝会,而且还是离宫三年回京来的第二天……不少大臣心中有些没底,不知道徐远究竟对朝事和国事了解几何。
更有些大臣心里已经在暗暗祈祷,在等等的朝会之中,这位摄政王殿下可千万不要刚愎自用地提出一些想当然的提议来。
当臣子的,最怕就是遇到无才无德却又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君主。明明是个荒唐决定,却不敢说是错的,劝又劝不动,一个弄不好惹得龙颜大怒,自己说不定还要掉脑袋。伴君如伴虎,说得就是这般。
如果可能的话,他们连这摄政王的身份都不想给徐远,奈何小皇帝徐荺年幼,按照大徐传统,皇帝年幼时,理应有人监政。先皇徐诞又只有徐远这么一个胞弟,他不当摄政王,又有谁能来当这摄政王?摄政王虽有监政之权,但是比让他当皇上,总归要好一些。
想到这里,不少大臣心中又是一叹。有些臣子心中想起了英年早逝的先皇徐诞,不由得悲从中来,眼圈一下子红了。
宣政殿中的气氛因此霎时间变得有些微妙。
站在龙椅旁的徐远将下方群臣的每一个眼神以及神色变化都尽收眼底,心中大概猜到了他们心中的想法,心中无奈不已,对于朝事和国事,他的确是一窍不通,仅有的了解也是从皇兄徐诞那里听了两耳朵罢了。
朝会开始之前他虽然匆匆将最近的奏章翻阅了一遍,但是能让大臣们写在奏章上的事,哪一件能是小事?这般囫囵吞枣又岂能想出什么办法来?他现在心中,都还没想出哪怕一件事来的办法来。
上朝之前,徐远心中就打定了主意,在自己对朝事和国事有足够了解之前,多听少说,尽可能将国事交给一众大臣们去定夺。让他们想出一个可行的办法来,再由自己拍板决定。这样一来,总比自己一个血外行闭门造车地想当然强。
国事不像家事,一个决定就有可能影响到的是数万乃至数十万的百姓。所以对于国事,徐远是小心小心再小心,谨慎谨慎再谨慎,生怕自己做了什么糊涂决定,毁了兄长徐诞留下来的基业。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说明了大臣们野心低,忠诚高的好处,哪怕他们心中不愿徐远来做这个摄政王,也从未想过要让别人来当这个摄政王。倘若大臣们的野心高,忠诚低的话,现在站在龙椅旁甚至说坐在这龙椅上的,可就不知道是谁了。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卯时一到,只听得宣政殿内响起一道尖锐的声音,“皇上驾到!”
老太监福顺牵着徐荺朝着龙椅走来,徐远见状走下登龙阶,从福顺手中接过她的小手与她一同走上台阶,来到了龙椅前。
当徐荺落座时,文武群臣同时跪倒在地,齐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徐荺伸出小手一挥,小脸紧绷,努力装出一副威严的样子,奶声奶气道:“众爱卿平身。”
却不知,她这装大人,装威严的模样反而令她看起来更加可爱。徐远看着这一幕紧张的心情突然松弛了不少,嘴角不由得微微上扬,勾起一丝笑容。
“谢皇上。”
文武百官站起身来,老太监福顺这时候又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臣有事启奏emsp;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说明了大臣们野心低,忠诚高的好处,哪怕他们心中不愿徐远来做这个摄政王,也从未想过要让别人来当这个摄政王。倘若大臣们的野心高,忠诚低的话,现在站在龙椅旁甚至说坐在这龙椅上的,可就不知道是谁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