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一色压万彩第3/4段
我们今天说越是罕见的东西应该越把握这个机会。可是你有时候没有能力把握这个机会,所以有一句格言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就是我当时没有这个准备,这东西就不该我得。东西不是很贵,今天想起来,一件国宝要那个价钱,是非常便宜的。可是我当时就是没有认知,就没有能买。
釉里红到了宣德的时候就突然销声匿迹了。我们在讲青花的时候讲过,宣德以后进入了陶瓷的一个黑暗期,青花都生产得非常少。官窑不见踪迹,釉里红也就停烧了,因为它的难度大嘛。
釉里红这一停烧,一下子就过了二百年。到了康熙,它又重出江湖。为什么呢?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个时期的国力在增强。很多学者认为,以科技水平来要求它这是高于青花的一个品种。当釉里红刚刚恢复的时候,釉里红烧得都偏黑,就是温度偏听偏信低。你烧的时候稍微温度一高,我刚才说了,颜色就没了。那么,你放进去是画着有纹饰的,高温一过,颜色没了等于是一个白瓶子,不好看。所以宁肯控制火低一点,所以早期的--康熙早期的釉里红经常是泛黑。后来会烧得得心应手,一开始都是泛黑。
康熙釉里红,在民国时期是深深地影响老古玩界。很多老师傅都跟我说:康熙的釉里红是不得了的收藏。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看过一个盘口瓶,画有龙纹,龙纹就黑。当时我就不太能够容忍这个黑。我觉得,红就是红。如果你红得发黑,感官上不愉悦,所以就没有买。也加上当时觉得价钱偏高,就是我觉得你谈论更红一点儿,写上康熙年制,我就愿意买了。
可当时康熙年制这事不是我想写就写上去,是康熙时候他不想不想写。康熙的时候的工匠并不想写上这几个字。所以这瓷器上就没有字,一泛黑,心里一嘀咕就放弃了。作为个人,我当时的理解力是非常低的。每一人的理解都是逐渐提高的。你遇到一上难题的时候,你能获得更大的一次提高的机会。所以,有时候难题对一个人来说不是坏事。
雍正皇帝对瓷器的要求非常高。雍正釉里红画得非常精细,主要的特征就是轻描淡写。画得笔道都有非常细,一点儿不晕散。乾隆继承了他爹的态度。《清档·唐英奏折六十二号》记载:乾隆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唐英在北京,太监胡世杰奉乾隆皇帝之命交给唐英釉里红挂瓶一件,画样一张。并传旨:“看明瓷器釉色,照纸样花纹烧造几件送来,务要花纹清真。并将古瓷样式好者拣选几种,亦烧造釉里红颜色,俱写乾隆年款,送来呈览。“这个乾隆的谕旨说得很清楚,说你看清楚这个样子。当时宫廷很多瓷器是事先画纸样的,不是凭空想象,你给我往瓶子上画。我先让画家设计一个纸样,瓶子看着不错,照这个样子画,就把纸样给他。
唐英就看完了这个样子,得把这个样子记在脑子里。然后拿着纸样就恭恭敬敬地回到景德镇,然后就遵旨就职开始找最好的工匠,找最好的式样开始烧造。唐英当时交待窑工就说:你要认真地去做这个事情,要把釉里红的这个颜色充分地表现出来。釉水要肥润,颜色要鲜明。
他交待得都非常清楚,实际上是把皇上交待给他的这个事情原封不动地又交待给员工。唐英后来又给乾隆上了个奏折,告诉皇上,他说:“等烧造好后,奴才亲自拣选送京,恭呈御览。“就是很重视这事。此事发生在乾隆初年,说明当时对釉里红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宫廷非常重视这件事。釉里红的地位也显得非常高。
太监拿来的样品,釉里红挂瓶,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好像听得不是很懂。挂瓶是一种壁瓶。一般情况下,是指瓷器的半个状态,后面是平的,有一个悬挂的地方,可以挂在墙上。乾隆非常喜欢挂瓶。我们有机会去故宫参观的时候,看看它那三希堂。三希堂有一面墙上挂满了各种挂瓶。乾隆很喜欢这个瓷器的品种。
到了乾隆后期,釉里红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它就没有突破,大家都限于一种程式,不再想突破这件事了。随着乾隆盛世的一个结束,釉里红的黄金时代也就结束了。晚清的时候,咸丰一朝曾经烧过一些,画得就更加细弱,以后就没有再烧造。这是釉里红的整个发展的一个脉络。
釉里红的衰败,有很多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清代的其他彩瓷品种的出现。清代有很多其他的彩瓷大量地出现,尤其粉彩的出现对釉里红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釉里红从清雅的角度上讲不及青花,它是暖调子的,青花是冷调子的。它热烈又不及其他彩瓷,比如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都比它显得热烈。所以,从这两个角度去要求它显不出它的优势。第二,康熙时期的红釉不仅仅是釉里红,还有其他的红釉。比如郎窑红、豇豆红,雍正时期的祭红,乾隆时期的珊瑚红、矾红,各种红釉的出现导致大家对釉里红那个红的兴趣逐渐丧失。这是第二个衰落的原因。第三,釉里红尽管它工艺成熟了,但是它烧造难度和成本依然很大。它在市场上就缺乏相应的竞争力。
清代有一个很喜欢写陶瓷诗歌的一个诗人叫龚鉽,他在《景德镇陶瓷歌》中这样写道,他说:“市上今传釉里红,唐窑独著百年中。暗然淡简温而理,都识先生尚古风。“他这里提到了唐窑,就是唐英。他说:乾隆时期市上还很流行釉里红,唐英能够把这个釉里红的生产能够独领风骚一百年。但是它这个瓷器还是显得比较暗淡,还显得比较温和,所以就只有唐英一个人能够认识这个古代的这种风尚。
釉里红由于其红色的罕见,导致它跟另外一个品种――青花结合,衍生出一个独特的产品,叫“青花釉里红“。说起来,它算是一个副产品。
青花釉里红的发明,到了乾隆以后,被老百姓俗称叫“青花加紫“,青花上加进点紫色,紫就是红。青花釉里红,在元代已经非常地成熟了。1964年,保定出土了一批特别重要的窖藏,里头有11件元青花。其中有一对元代青花釉里红大罐,红色的花用釉里红体现,剩下的部分用青花体现,这对大罐现在被列为国宝。
非常有意思的是,早期的釉里红和青花是对半分的,平分秋色。永乐时期的那个梅瓶,它有生产出来有青花、有釉里红、有青花釉里红,有各种品种都是一样的,纹饰是一样的,只是颜色不同。那可见当时的工匠一直在摸索一个路子。
清代釉里红,更多的青花是一个点缀,它要扬长避短。有釉里红画得非常漂亮的釉里红大罐。比如,康熙釉里红鱼藻纹大缸,红鱼的眼睛是用青花点的,有画龙点睛的意味非常漂亮。
我曾经在香港买过一个康熙红鱼缸,没有款。这类瓷器多数都不写款,很多人会误认为它是民窑。当时宫廷,尤其康熙时期的宫廷不要求所有的官窑都写款,特别是大器。大器写款是非常麻烦,从工艺角度上讲,大器翻身就很困难。瓷器在未入窑烧造之前,它的强度有限,非要把它翻过身来在底下写字,很容易破碎。所以,很多大器底下并不写款。
康熙时期的这种瓮形缸,大量地画釉里红点青花。往往都是画满红釉,红鱼、红龙,点上蓝眼睛,非常地漂亮,非常地生动。
我曾经碰到过一件事。我有一个不熟的朋友给我拿来了一只康熙青花釉里红的摇铃尊,这东西非常罕见。他给我拿来的时候是一个木盒子。一看那个盒子就非常地老,里头有三个窝,但只有一个瓶子。就换句话说,这个盒里原先有三个瓶子。我就问他,我说:“那两件呢?“他说:“没有了。什么时候没有的,我不知道。现在这盒里就这一个瓶子。“我说:“需要多少钱呢?“这是在十年前,他说:“需要60万。“我说:“那这东西太贵了,买不起。“然后,他说:“这东西也不是我的。是我“活拿“的。““活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没给钱,我从人家家里拿出来的。我忽悠着去卖,我卖掉了,我就把钱给人家;我要卖不掉,我又把东西还给人家。这叫“活拿“。然后,我看了看那个窝呢,我觉得那俩窝挺新的。就换句话说,那两个瓶子离散这个盒的时间不应该很久,能看出那个痕迹来。然后这个事就过去了。也没买,过去了。
很久以后,有个人跟我说:他买了一盒摇铃尊。然后,我脑子就一楞。我说;“你那东西能拿过来让我瞧瞧吗?“就另外这人拿来这个盒给我来瞧。我一看,就是那个东西,但里头确实三个摇铃尊都在里面。然后,我就想当时是什么缘故他只给我看一件,不给我看三件呢?他买走了多少钱他也不会说。后来我就找到那个人,我就问他,我说:“当年这东西并没有失散,你给我看的时候为什么不看全呢?“他说:“这事我很后悔。“他说:“就当时我因为贪心太重。“他说:“我从人家拿出来是仨。我把俩留在我们家里了。我给你看一个呢,我是想这一个就把仨钱全卖出来。我不是卖了这一个,我不就白落俩吗?“所以,收藏的时候,有时候不能太贪心。你过于贪,如果当时你搁进俩去,你说少了一个你留一个,这还有情可原。人家本主,后来我打听一下,人本主就要60万,他想一个卖60万,自个儿白落俩。这心比较大。
有句话说:心有多大,地就有多大。但是,你不能老站在顶峰,让人家都在低谷里面站着。收藏也是这样,如果你有这么一个机会获得这样一个非常难得的收藏机会,你应该跟大家共享。结果他也没有做成这个生意,又给人送回去了,送回人家本主。本主过了很久卖给别人了。所以,就把机会给丧失。
第一个是祭祀制度。从远古时期起,古人就开始祭天地日月。北京现存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就是明清两代帝王的祭祀之地。天坛是蓝色,地坛是黄色,日坛是红色,月坛是白色。那么,这四个坛在历史上都分别烧过相同颜色的祭祀瓷器。《大明会典》有这样的记载:“洪武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行江西饶州府,如式烧造解。“此处的陵是第祭祀的郊坛。圜丘就是天坛,我们去天坛去看,那个天坛的主建筑是圆的。方丘即是地坛,取天圆地方之意。中国人一说就是天圆地方,比如,我们的古钱,外轮廓是圆形的,中间的孔是方的。那么,天坛的蓝色就是代表天的颜色;地坛的黄色那肯定是代表土的颜色。那下面就不用说了,日坛的红色就是太阳,月坛的白色代表月亮。这四种颜色是自然界与生俱来的颜色,是人类观察到最重要最早期的颜色。我们在远古时期的人类,在没有生产力,没有创造力的时候对自然界的颜色,那就看到的就是天地日月。
第二个制度是八旗制度。清太祖努尔哈赤最初起兵。他把士兵分为小队,每十个人一队。第个人拿出一支箭给这个队长,所以这个小队就叫“牛录“,队长就叫“牛录额真“。“牛录“是什么意思呢?在汉语中就是大箭的意思。到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的时候,当时努尔哈赤才有一千二百人,分成四个牛录--就是四个小队。用旗色划分,他选择的颜色就是黄、白、红、蓝,就是这四个自然之色。
&emsp高于青花的一个品种。当釉里红刚刚恢复的时候,釉里红烧得都偏黑,就是温度偏听偏信低。你烧的时候稍微温度一高,我刚才说了,颜色就没了。那么,你放进去是画着有纹饰的,高温一过,颜色没了等于是一个白瓶子,不好看。所以宁肯控制火低一点,所以早期的--康熙早期的釉里红经常是泛黑。后来会烧得得心应手,一开始都是泛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