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百里挑一的丝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有透明感的丝才算是好丝。上面附着的一些不纯的东西经过煎煮以后都脱落了。

  织的时候,根据个人的喜好,丝还可以拉得更细。但是如果晒干了以后就不太容易拉了,所以,这个操作应该是在水中进行的。把它们浸泡在水里,然后用小手指的指甲拉,用左手的小拇指压着,手在这儿都变成了道具。

  把芭蕉裁断成150公分长,是因为这个长度拉起丝来比较方便。据冲绳民谣记载,过去有一种“20支”的技法,就是织一公分长的布要用20根的丝,那样的布织出来是很细很细的,但是要有相当的技术。现在充其量也就用14根丝左右。

  100根芭蕉的茎出一匹布的丝

  在冲绳当地,凡是有芭蕉的地方都有一种放丝线的筐,而且,这个筐的大小正好够放织一匹布的线。把织布用的丝线连接在一起可不是靠系扣儿的方法,线和线之间是捻在一起的,这可是需要点儿技巧的,要利用手指指纹部位凹凸的地方来捻。

  在岛上,有些老婆婆边聊天或边看电视就把丝线捻上了。

  冲绳本岛有个叫喜如嘉的地方,那里也是芭蕉布的产地,但是那里的丝线一般都是打结节的,这样一来织出来的布上就留下了一个个的小球球,倒也成了一种特征,所以,看布的织法还能分辨出它是哪个地区产的。

  织一匹布如果只用芭蕉茎的芯部,就要用约100根的芭蕉。

  住在喜如嘉的平良敏子就喜欢花上五六年攒够了芯部的丝线后,织一件漂亮的和服,那可真是上等的和服。

  我一般是不分外侧、中部或芯部,而是把它们揉在一起来捻,这样出来的丝线有的地方粗一点,有的地方细一点,织出来的布也很有趣,芭蕉所特有的并不只是结实,重要的是它的手感。

  丝线存够了就要染了。我们都是在芭蕉田的周围找染料。到山里去现在还能找到过去人们常用做染料的东西。我居住的八重山一带最多的树要数橡树和米储树,它们的皮就是很好的染料。把剥下的橡树皮放在锅里咕嘟咕嘟地煮,然后放一把田里的泥来媒染就能变成乌黑的颜色。泥巴就是媒染剂,是含铁的。用石灰媒染的时候就用珊瑚礁。但是,最多的时候还是用灰汁,树木的灰计,而且灰计也能出来不少颜色。有灰色的,黑色的,其中数茶色系的最多。在石垣岛、西表岛上自生自灭着一种植物的根,我们叫它蔻娄,是野猪最喜爱的食物,而且越是野猪喜欢吃的季节它才越是出好颜色的时候,野猪是吃它根部的大芋头,我们也把芋头削成块儿在锅里煮,能煮出很好看的颜色。

  另外,出茶色最好的要数黑芦邑(冲绳方言音译。生长在热带的植物,学名:kandeliacandel)了,它的茎和皮都能出好颜色。黄色,被称为琉球王朝的颜色。

  芜库邑(冲绳方言音译。学名:garciniasubelliptica)是最好的黄色,一般是用它的皮,时候赶得好的话,树枝、树叶也可以用。

  你们不用担心这样一折腾树会死掉,我们当然有不伤害树的里皮和树枝的技巧。

  而且也不是整棵的树都挖出来。此外,我们用的最多的还是那些长在自己作坊周围的树,而且也都是很小心翼翼的。

  调煮染料时,用的水不同,出来的颜色也会不同。

  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植物交替着成熟。像我们这样从事编织的人总是会合著季节作一个像日历一样的采丝计划。什么季节采什么丝。春天到了,桑叶郁郁葱葱的时候就采蚕丝;到了四、五月份,就采麻;冬天呢,就采芭蕉。我用的丝线种类,除了芭蕉就是麻和绢丝了。最近我在尝试着用踉芭蕉的手感和光艳很接近的生绢来织东西。

  芭蕉布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织法,只是因为这些丝线很容易断,又加上受不了干燥,所以,即便是在夏天房间里也不能开空调。丝线需要一定的湿度,我们在织布的时候都要喷一些水雾,让丝线含些水分。从这一点,西表这个高湿度的地方是很合适的。这也正是芭蕉布在其他地区发展不起来的原因所在吧。再怎么强调“大和文化”,它也难在本土(指本州岛)生根延续。包括用来做衣服的芭蕉布,也是因为适合了冲绳这里的风土人们才会穿。

  芭蕉丝一干燥就容易断,所以织布用的梭子也要经常保持湿润,特别是上横丝的时候一定要先把织机弄湿,这样丝线就会很听话,织起来也很顺当。这时候,穿梭在织机上的梭子也不会发出卡哒卡哒的声音。

  最后一道工序是将织好的东西用海水漂洗。因为经过几天的编织,布上面会落上很多灰尘和脏东西。这最后的一道工序可以说是洗涤也可以说是精炼吧,在海里漂洗一整晚上。

  把它们在海水里这么一浸泡,如果是染色不彻底的,那么这一下会全部给泡掉的。还有一些比如上的浆也会被泡掉。泡了一晚上以后,再使劲地揉一揉,然后把它们拿出来放在太阳底下用海盐水晒晒,最后再用清水反复洗几遍,这么一个程序下来,芭蕉布就变得清灵灵、凉爽爽的了。海里的盐,太阳的光和风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遗憾的是,近些年来,日本的江河由于受到严重的污染,已经不适合捕鱼了。现在,只有在四国的四万十川。冈山县的旭川、歧单县的长良川、山形县的最上川以及三重县跟和歌山县交界的熊野川,还能看到一些打鱼的木船飘浮在江面上。它们多是用来捕捉江鱼的。观察这些地方的捕鱼船,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那就是,根据江的规模大小不同,船的大小也不同。从这些船的结构上,可以看得出船匠们对江河的特性有多了解。又根据船的使用方法上的不同,所捕鱼的种类也就不同。总之,它们在结构和形状上有很大的区别。

  中尾是住在熊野川附近的造船木匠。

  熊野川的船是一种叫做“平田舟”的、形状独特的船,扁平的,浮在河面上的时候,就好像是一片竹叶。在流势很急的熊野川上,平田舟看上去就像是轻轻地滑过去一样。它的形状使它不是劈波斩浪,而是轻盈地乘着波浪而行的。中尾让我坐上他的船,在熊野川上游走了一圈儿。船,很容易操纵,我们还扬起了帆。听说,这种船有时也用来做游览船。

  中尾原来曾在国家铁路局工作过三十几年。后来,半路出家,开始了造船匠的生涯。

  我们一起去看了木材市场,他还让我参观了他那间坐落在河边上的“造船作坊”。那里放着一艘他手头儿正做着的船。熊野这个地区是木材的产地。中尾造船用的材料都是就近取材的。我真惊叹于他活计的精细。

  在跟他的交谈中我才知道,他原来还是一名渔师。他乘着自己造的船去捕捉河鳗、河蟹和香鱼。也就是说,他是造船的,也是用船的。

  无论哪儿的渔师都会说自己的船是最好的。我也曾看到过不少江船,但是,我确信,熊野川的平田舟一定是日本属一属二漂亮的船。

  船匠现在已经是一个不再有需要的职业了,继承人当然也就越来越少,因此,船匠的高龄化成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在他们当中,中尾算是年轻的了。

  他用自已经过改造的车把船运到了我的“脱口秀”会场,向我们展示了熊野川的船所特有的秉性和船匠的手艺。

  我是熊野川的船匠中尾。我的父亲就是船匠出身,但是,我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师从于父,而是进了国家铁路局当了一名职员。从国铁局辞职以后,闲着没事,去一个当船匠的朋友那儿帮了几天忙,这么一帮倒还真的学会了。从我父亲那里没受过任何的家传,现在却跟他做的是同一样的事。

  其实我当年最想进的不是国铁局而是商船学校,因为我喜欢船。在国铁局一干就是36年,后来才开始学造船。捕鱼也是我的爱好之一。我出生的地方是新宫,老家是三重县,离新宫有12公里。

  这就是我造的船,形状特别吧?熊野川是一条落差很大的河。一般海船的吃水线都很深,那是为了劈波斩浪,而我的船正相反,是为了不被波浪冲翻才特意造成这个形状的。这种造法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习惯。古人早就对适用于熊野川的船有研究了。这种应付急流的船在制造上有着它独特的工艺,从而就使它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外观。

  熊野川是一条流淌在奈良县、和歌山县和三重县三县境内的河流,也是日本惟一的一条没有堤坝的河流。正是这个原因,独木舟的全国锦标赛算上今年已经在这里举办过三次了,就是因为它没有堤坝,加上流势很急够刺激。熊野川流过的四周是叫做大台原的山脉,因此,熊野川从头到尾都是被夹在深深的峡谷中的,又由于那里每年的降雨量出奇的多,就形成了这里的河流落差很大。可以捕获的鱼的种类也就特别的多。各种的河蟹、虾、河鳗、鲈鱼、鲰鱼,还有香鱼等等。

  这种船现在是用做渔船,而在过去装上货物在河里上上下下的都是它们。还能当成游览船用,装上船顶住在里边都没有问题。

  在熊野川像这样的船大概有个百余艘吧。其中的三分之一都是出自我的手。船匠除了我以外,还有一位比我年轻点儿的。我已经是六十几的人了,他也就四十几吧,在我们那儿可算是最年轻的了。他是边上着班边造船,但是船也造得很不错。

  从很久以前开始,这里的船匠造的就是这种船,我年轻的时候听的最多的也是关于船匠的事,什么这个船匠手艺高了,那个差点儿了。当然了,不是有一句话叫做“船的好坏撑一撑就知道,撑船要八年”吗?可见,撑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艘不好撑的船,就如同不好调教的马,是不会有人愿意接受的。

  客户在让你替他造船的时候都会提出一些要求,比如,船深要多少,船尾要多大,船底要多宽等等。我们也是用度量衡(日本固有的)来计算的,如果客户提出的要求是违背比例的,我们还是要跟他建议什么地方应该多少尺寸,一项一项地定了以后才能开工。

  要说用现在时兴的强化硬塑钢造一艘同样形状的船跟我们造的木船有什么不一样的风土人们才会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