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真假名画第1/2段
海不悔便自言自语的把他的经历大致讲了,原来当年他从陈家离开后,拿着太岁爷送的几百元钱,一路东来直奔北京。
那时虽然还没有改革开放,但这地儿是北京啊,藏龙卧虎的高人太多了,他一个贫苦小子出身,要做生意的胆子没有,要做生意的脑子也没有,在四九城里晃了个把月,不仅一分钱没挣着,反倒把身上的钱快花完了。
走投无路之下,他突然想起自己在家时跟着村里人做过几年烧铜器的活,便来到潘家园给一个古玩师傅做伙计。
起初他要求很简单,只要管吃就行,没想到做了几个月,他悟性还挺高,不仅把铜铁器那套东西给吃透,还跟着老师傅天天走街串巷收东西,又学了些其他掌眼的法子,偶尔能在市场里捡个漏,淘换点小钱。
他免费帮工一做便是三年,出师以后他靠之前存的钱,开了个自己的小店。
本以为从此走上正轨,哪里又料到几年后时代突变,越来越多的人到北京谋生,其中不乏全国各地想借古玩发财的老江湖。
这些人一到潘家园跟猎犬般,听到哪家铺子里有好货,立即先后去那家铺子里说那东西这里不好、那有问题,三五次之后竟也有被唬住的店家将那原本价值不菲的古货,低价盘出去。而他们在低价收货的同时,又共同做局卖假货,那局做得天衣无缝。
海不悔曾经凭着自己毒辣的眼光,先后捡了几个大漏,在潘家园市场里颇有名声,店面也是越做越大,前厅后室的五六个伙计。
有天他在店里喝茶,来了位年纪轻轻的小客人,怀里抱了卷古画,张嘴要卖70万。
海不悔以为遇到大便宜了,立即过眼,谁知一眼看出不对劲:那卷画是唐代阵家戴嵩的《牧牛图》,整幅画从纸张质地、画风笔力、印签落款全是真迹,但唯独画中牧童对面的牧牛眼中没有空无一物。
海不悔对《牧牛图》略知一二,这画辨别真假的手段之一便是看牧牛眼中有无牧童身影,有是真、无是假。
小客手中的画显然不是真品,只能算是件上等赝品。于是海不悔将那小客嘲讽一番,颇为得意。
本以为此事已了,他端起杯子喝茶之时,发现桌子上放着店内伙计送来的一本名为《拍卖实记》的杂志,随手翻看。
没想到其中一条拍卖记录让他惊得差点把杯子摔到门外,杂志记载英国某拍卖行曾公开拍卖过一幅《牧牛图》,与戴嵩所画一模一样,但其作者却更有市场,乃是宋代名家米芾所画。
话说宋朝名家米芾当年在友人家见到戴嵩的《牧牛图》后甚是喜欢,但友人不愿割爱,他遂以欣赏为由借回家中,临摹了一幅假画交还友人,自己把真画藏了。
可谁知友人一眼瞧出画中有假,讨要真画。米芾虽然画技一流,却没有注意到牧牛眼中有牧童的影子,成了此画的唯一破绽。
这个故事有来历的,成语“巧取豪夺”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的。
本来是真画更有价值,可无奈戴嵩的《牧牛图》真迹早无下落,且后世对米芾评价颇高,他临摹的《牧牛图》又深有典故,所以米芾的《牧牛图》后来居上,价值不菲。
《拍卖实记》中记载,当年八国联军从清廷将此画掳走后,常年流落在英国各收藏名家手中,前些年有人公开拍卖此画,国内有知道此画来历的某书画名家不惜花费70万元的天价将此画拍到,重新让这一传世佳作回到国内。
此后据说此名家家中失窃,该《牧牛图》也从此不知下落。
海不悔看到这里,心里阵阵后悔,急忙去追那少年。幸好少年还在市场内晃悠着寻找买主,海不悔又将他请回店内,旁敲侧击的询问后知道这少年的父亲早年因为涉及一起比较重大的盗窃案件,坐牢至今十余年,出狱后不幸身患重病,才让他去山上把这画挖出来拿到外面来卖,并告诉他70万一个子都不能少。
少年说他拿着画在潘家园里挨家问,都没有识货的,画再卖不出去,自己父亲那病恐怕捱不了几天。
海不悔是聪明人,听了少年的家事,又联系《拍卖实记》的记载,心里对画的来源和价值已经猜得八九分了。
但他没有说透,做买卖都是如此,卖主不知货好便不敢乱抬价,他怕明说了少年坐地起价,按眼下行情,这画别说70万,上了百万也有人抢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