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长眠大都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修筑城墙时也遇到了难题:走向取直线,但是,南面的城墙走向刚好是庆寿寺西边的海云和可庵两位大师的坟塔。

  刘秉忠向忽必烈请示。

  忽必烈要求城墙绕出去一段,把坟塔圈入城内。

  因此,南城墙的西段顺承门与丽正门之间有一处城墙呈向外凸出的弧形。

  由于城市轮廓方整,街道砥直规则,使城市的格局显得格外壮观。新都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天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各大商市分散在皇城四周的城区和城门口居民集结的地带。

  东城区是衙署、贵族住宅的集中地,商市较多,有东市、角市、文籍市、纸札市、靴市等。

  北城区因为郭守敬开通了通惠河,使海子积水潭成了南北大运河的终点码头。沿着海子一带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海子北岸的斜街更是热闹。各种歌台酒馆和生活必需品的商市汇集于此,如米市、面市、帽市、缎子市、皮帽市、金银珠宝市、铁器市、鹅鸭市等一应俱全。稍北的钟楼大街也很热闹,附近还有一处全城最大的穷汉市,是城市贫民出卖劳力的市场。

  西城区有骆驼市、羊市、牛市、马市、驴骡市。牲畜买卖主要集中在这里。居民的层次低于东城区。

  南城区是金国中都的旧城区,有南城市、蒸饼市、穷汉市,还有车市、果市、菜市、草市、穷汉市等。

  商市与居民区的分布既有城市规划制约的因素,也有城市生活和对外交通促成的自发因素。

  水资源短缺一直是燕京地区特别是城市生活面临的一个难题。居民的饮用水主要依靠井水。宫苑用水由西郊引山泉经水渠导入太液池,因为水从西方来故称作金水。

  郭守敬把西部和北部的众多泉水汇入高梁河,再经过海子注入漕渠,一度使江南的粮食与物资直达中都城中,受到忽必烈的嘉奖。

  大元统治的疆域十分广阔,都城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所以人烟茂盛,商业经济十分繁荣,行市多达30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帽子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沙剌市即珍宝市、柴炭市、铁器市,皆在钟楼、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都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

  市场上出售的商品除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为当地产品外,很多商品来自全国各地。当时,海运大开,河运通畅,川陕豪商,吴楚大贾,飞帆一苇,径抵辇下,每天用马车和驮马载运生丝到京城的不下一千辆次,为都城提供了丰富的商品。供达官显贵享用的氀毷貂豽等珍贵皮毛、珠瑁香犀等奇珍异宝、锦纨罗氎等高贵纺织品应有尽有。

  在这里做生意的不但有大元境内的豪商巨贾,而且还有来自中亚、南亚的商人。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里找到,特别是印度的商品,如宝石、珍珠、药材和香料。

  1272年,忽必烈下令将中都改名为大都意为最大的城市。突厥语称大都为汗八里,意为帝都,将上都作为陪都。

  1275年,忽必烈发布了让旧城金国中都故城的居民迁入新都的诏书:“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资高及居职者为先,仍定制以地八亩为一份,其地过八亩或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

  努海、阿玛尔身为大元的官宦,自然顺理成章地搬入新都。阿尔斯兰为了方便生意,继续留在了旧城。

  此后的9年时间里,大约有40至50万居民从旧城迁入了大都。

  期间,刘秉忠、伊黑迭儿、阿玛尔和郭守敬陆续完成了大内宫殿、宫城城墙、太液池西岸的太子府隆福宫、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官署以及城墙、金水河、钟鼓楼、大护国仁王寺、大圣寿万安寺等重要建筑的修建,皇宫内各处便殿、社稷坛、通惠河的河道和漕粮仓库等也先后竣工。

  大都的建设历时20余年。气势辉煌的宫城、宫殿、皇城、都城和王府等工程形成了一代盛世的帝国首都。

  1281年的正月,忽必烈望着满天飘飞的雪花,再一次想到了心中的痛点东洋的倭国。他不甘心失败,决定重新启用赋闲很久的达来,命令年迈的他带着儿子腾格尔,再次率领元军和高丽军队,兵分两路远征倭国,一雪昔日的败绩。

  但是,这一次远征依然没有打破蒙古军队屡次进攻倭国的魔咒,又失败了。

  忽必烈和达来都郁郁寡欢,不得其解。

  令忽必烈郁闷的还有他亲自选定的皇位继承人42岁的皇长子真金不幸早逝了。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