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移民青海第3/3段
太原城外,亲人生死分离的哭喊声响成了一片,令人断肠裂肺。
王守业一家经过几个月的颠簸劳苦,终于来到了青海。按照官府的安排,王家定居在碾伯卫的西关。王守业还是干起了王家的老本行,开了一家面食饭馆。
这碾伯卫可比不得庞大繁华的太原城,只是一个偏远的小镇子,人口稀少,生意惨淡,收入仅仅能够维持生活,并没有多少积蓄。
青海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方?为什么东部的老百姓对它如此恐惧呢?
青海在地理上位于中国的中西部,雄踞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因为境内拥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
青海地区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在南方,祁连山矗立在北边。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
青海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故被称为“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的美誉。
珍贵的稀有动物和野生植物品种繁多。
由于海拔高,氧气稀薄,气候寒冷,大部分地方不适宜人居。东部河湟谷地是青海最主要的农业区,海拔也在2000米左右。
从远古开始,羌人的祖先在青海逐水草而居,以狩猎游牧为主。因此,羌人是最早在青海劳动生息的族群。
后来,河湟地区的羌人由狩猎和畜牧转变为农业种植。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汉武帝为了截断羌人与匈奴之间的联系,进兵青海赶走了羌人部落,设立了临羌县位于今天青海省湟源和破羌县位于今天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同时也带来了先进技术和文化。
移居甘肃陇东、陕西西部和宁夏南部等地的羌人称为东羌。陇东以西地区的羌人称为西羌。东汉曾经与羌人发生过多次的战争。
三国时期,青海的社会秩序比中原地区安定,前来避难的中原人很多。
397年至414年,南下的鲜卑人在乐都、西宁先后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控制了数万羌人部落。鲜卑人的分支吐谷浑建立了著名的吐谷浑王国,东西3000里,南北千余里,促进了汉人、羌人与鲜卑人的互相融合,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西夏、北凉等国家相继统治过河湟地区。
大唐时期,青海短期归属于唐朝,但是,大部分时间属于吐蕃。唐末,吐蕃在青海地区的统治被推翻后,广大牧区出现了许多小部落,杂居河湟地区,民族互相融合,生产发展。
12世纪最初的几年时间,大宋的力量到达河湟地区,并将鄯州改为西宁州。西宁的名称于是开始使用。
13世纪初,成吉思汗亲自率领蒙古大军西征花剌子模,回师的时候经过临洮占领了西宁州,在河州设置了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管理甘肃、川北、青海一带吐蕃人的广大牧区。河湟流域的各县均归西宁州管辖。
当时,大蒙古国在牧区推行土司制度,封吐蕃部落的上层分子为土司和千百户等,继续统治以前管辖的地区。
1370年,大明军队进入青海东部地区,改西宁州为西宁卫,采取“裂土分爵,俾自为守”的办法,使当地的吐蕃人、色目回回人和蒙古人互相牵制。
碾伯古称乐都,历史十分悠久。西汉时期,乐都正式纳入西汉王朝的版图,称为破羌县。东晋时期,鲜卑人在西北建立了南凉国,定都乐都。隋唐时期,设鄯州都督府。宋代称碾伯为湟州和乐州。大明将乐州改称碾伯卫。
后来,燕王朱棣推翻了侄儿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展开了严厉的报复,对忠于建文帝的军队和百姓大开杀戒。仅是河北、河南一带几乎全部杀光老百姓,只留下了没有参与的狐、刘两家。
永乐帝朱棣继续采用父亲朱元璋的移民政策,填补各地的人口,开发建设边疆。
近50年时间里,山西大槐树下发生了18次大规模官方移民。他们主要迁往今天的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涉及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的移民遍布全国30个省市的2217个县市。另外,还有很多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海外移民。
大明初期的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人口大迁徙,对恢复生产、增加人口、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