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东山之巅第3/3段
哈木则精通阿拉伯语文,身上背着阿、汉两种文字的经卷,翻山越岭,传播宗教教义,足迹遍布东山的沟沟坎坎。
最后,哈木则选择在一个草木密茂的山梁上定居。他用山梁上的木材修建了东乡的第一座礼拜寺,称为大礼拜寺。人们后来把这道山梁叫做哈木则岭。
其余的传教士在一个村庄里相聚之后,又分散到其他各地传教。
不久,第二批传教士由阿里阿答率领来到了东乡。他们一共有8个人。后人尊称为八大赛义德意为先生、首领。
阿里阿答在今天的高山乡布隆谷定居传教。
前后40名晒黑古杜卜和8名赛义德中,除了远走他乡传教的人以外,其中的14人落居东乡,以传教为生,繁衍生息。他们的后裔生活在那勒晃、洒勒、石拉提、布隆谷等地的撒尔塔群体中。
与此同时,一个名叫赛义德阿卜杜里嘎吉勒哲俩尼穆乎隐迪尼的回教教师不远万里,也来到了大明传教。
穆乎隐迪尼是阿拉伯人穆罕默德的第十四辈嫡派子孙,出生在今天伊朗北部的吉兰省,从小学习波斯文,后来在阿拉伯的巴格达学习阿拉伯文。他聪明过人,德才兼备,知识渊博,事主孝亲,亲贤远奸,名冠乡里。
一次,他得到了启示:“你的归落在赛热赛格团尼两山头中间。你闭上你的浊眼,睁开你的慧眼可见。你应吃苦耐廉的去渡化人类”。
于是,穆乎隐迪尼携带了几件传教用具,还特地用碗装了一碗故土,启程寻找赛热赛格团尼。
他不远万里先后三次来到中国,在两广、两湖、是川、西域、青海、甘肃等地传教。
穆乎隐迪尼与前面的传教士不同。他传播的不是回回人普遍信奉的原始回教,而是花剌子模人纳吉姆丁库布拉创立的苏菲派库布忍耶阿拉伯语意为至大者。
库不忍耶除了遵守回教的念清真言、礼拜、斋戒、天课、朝觐五功之外,主要提倡静修参悟,学习穆罕默德在在郊外的山洞里幽居拜主,默念纪盖,静修时间分40天、70天、120天不等。
穆乎隐迪尼在坚守老教的回回地区到处碰壁,最后来到了位置偏僻、民风淳朴的河州东山的大湾头。
穆乎隐迪尼皮包骨头,蓬头垢面,饥渴难耐,十分落寞。他在黄土高坡上遇到了一个正在开荒的张姓撒尔塔人,便张口向他讨要一点茶水喝。
这个撒尔塔人听说他来自祖先之地的花剌子模,怀着浓厚的同情和乡情,端给他一碗珍贵赛过清油的茶水。
张姓的撒尔塔人向来不满老教的繁文缛节。在闲谈之中,他听到穆乎隐迪尼阐述的库布忍耶教义觉得十分有道理,决定把穆乎隐迪尼带到高山上的村庄里,协助他一起传播库布忍耶教义。
穆乎隐迪尼抬起头看到,大湾头村恰好就在两座山头的中间。他的心头不禁一热:这就是我的赛热赛格团尼。
因为大湾头的撒尔塔人绝多数都姓张,穆乎隐迪尼为了融入当地社会也改姓了张,取号玉皇,字为普吉。从此,张玉皇在大湾头一边耕种着村民送给他的9亩地,一边传播库布忍耶教义,使附近的撒尔塔人都皈依了库布忍耶。
于是,库布忍耶在中国便有了大湾头门宦和张门门宦的别称。
穆乎隐迪尼一直定居在大湾头,并且娶了撒尔塔女子为妻,养育了一群儿女,直到无常归真。
他的儿女们在大湾头为他修建了拱北导师、门宦始祖、道祖、先贤等人的陵墓称为拱北。
他的后代融入到了撒尔塔人中。
多罗听完了玉努斯的介绍,不禁叹了一口气,然后说道:“信仰的是一个主,念的都是一本经,为什么还有不同的派别呢?”
赛德插嘴说道:“阿达,经书上的语言简洁,各人有各人的理解,自然就会出现派别了。”
多罗不满地瞪了赛德一眼。
玉努斯赶紧招呼道:“阿哥,侄儿,快趁热吃几口法子用动物内脏做的一种肉汤菜。”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