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哲合忍耶第2/3段
大清的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回回人长时间隶属中华,共同享受国家的恩惠,200多年来做官的人也不少,怎么可能没有道德和良知呢?又何必冒死叛逆呢?推算其中的缘故,根源还是地方官员办理不善,没有公平地处置回汉的争斗,导致两族之间仇恨加深。”
严酷的法律再加上不公正的司法,导致回回人的生存空间雪上加霜,所以才会频频发动起义反抗大清朝廷。
当时,满洲人和汉人把信仰回教的人统称为回回人。其实,回回人这个群体的发展已经有了明确的界限:绝大多数说汉语的回回人就是今天的回族说撒尔塔语的回回人是今天的东乡族,当时称为蒙古回回说撒鲁尔语的回回人是今天的撒拉族,当时称为撒鲁尔回回说保安语的回回人是今天的保安族,当时称为番回。只是那个时候官府和老百姓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因此没有像今天这样细分罢了。
作为广义上回回人的一个支脉,撒鲁尔人与历代朝廷保持着密切的君臣关系,受到朝廷的册封官职,基本上是处于半自治的地位。他们与同教异族的回回人、保安人、撒尔塔人比邻而居。
大清承续了大明对撒鲁尔人的管理旧制,委任他们的头人为地方的官吏,称为外委土司。尔最世袭宗教总掌制和哈尔长老、头人、土司等构成了撒鲁尔社会内部的统治者。
撒鲁尔人当时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固的社会基层组织,即阿格乃、孔木散和阿格勒。
撒鲁尔人最早定居循化的时候人口比较少,居住的地域十分广阔。随着人口的增长,他们形成了不同于汉人长子继承祖业的风俗习惯,而是像蒙古人一样由幼子掌管家业,其余的儿子成亲以后都要另立门户生活,由此形成了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的近亲组织阿格乃。
阿格乃由最亲的血缘关系组成,是由突厥语中的阿改哥哥和乃尼弟弟两个单词复合而成,相当于汉语中的当家人。
父亲在整个氏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子孙有统帅的权利,但是,也不同程度地残留着母权制的现象。舅舅对外甥拥有特别的权利,凡是一些重大的家事,诸如外甥诞生、结婚、丧葬、变卖家产、分家、外出谋生、外出归来等诸事都要请舅舅来主持或者征得他的同意。
阿格乃之间有互相帮忙的义务,在卖房、典当或者其它一系列事情上比外人有优先权。
早期的社会中,阿格乃头人的地位在内部传承。他的职能如一家之父、一族之长等,有权力使用部分公共财产,在阿格乃内部发生矛盾的时候有调解权,还对外起着联络员的作用。
几个亲近的阿格乃组成了一个孔木散。
孔木撒是孔木和散尼的复合词,突厥语意思为全体、全部。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孔木散意为全体成员在内的所有的人,是有血缘关系的同族人。孔木撒在撒鲁尔人群中是指远房兄弟、一个姓的人或一个根子的意思,是由阿格乃血缘关系中分化出来的,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组织。
一般来说,一个孔木散就是一个姓氏,拥有公共墓地。他们是同一祖先繁衍而来的,互相都是亲戚,所以同一个孔木散的男女禁止结婚。
在生产和生活中,同一个孔木散的成员有互相帮助的传统。婚嫁的时候,女方的孔木散成员负责送亲,男方的孔木散成员负责迎亲以及安排食宿丧葬的时候,同一个孔木散的成员负责料理丧事。
每一个孔木散都有一位哈尔,负责出面组织大家修渠挖泥、开垦荒地、管理宗教事务以及同其他孔木散的交往。哈尔还要调解各家各户的纠纷,如果解决不了再转到上面解决。
每个孔木散也是一个宗教活动的单位,要出一名学董参加村里礼拜寺的管理工作,即负责管理寺院的财产,向教民们征收学粮和宗教费用。
哈尔既是行政上的基层统治者,又是宗教上的基层义务管理员。
阿格勒是由几个孔木散联合形成的居住区,有公共的山林和牧场。
阿格勒最早的意思是家和毡房,现在仍然在哈萨克等游牧民族中使用,撒鲁尔人的祖先东迁以后才发展成为地域性的概念,变成了村落或村子的意思。他们在特殊环境下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的阿格勒。比如在循化,街子有18个阿格勒,清水有9个阿格勒。
阿格乃、孔木散和阿格勒使的阿改哥哥和乃尼弟弟两个单词复合而成,相当于汉语中的当家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