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陇上风云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左家塅,生性颖悟,少负大志,20岁乡试中举,此后会试屡试不第,但是,刻苦攻读儒家经典,涉猎广泛,对后来的带兵打仗和施政理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太平天国围攻长沙的时候,左宗棠投入到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迫使太平军撤围北去,从此开始声名鹊起。

  后来,他先后入职湖广总督幕府、湖南巡抚幕府,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又引起了皇帝的注意授为浙江巡抚、闽浙总督。

  镇压太平天国后,左宗棠倡议减兵并饷,加给练兵。他在福州的马尾择址建立造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创办求是堂艺局即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成为大清第一个新式造船厂。

  1866年,左宗棠受命赴任陕甘,制定了“先秦后陇、先捻后回”的作战方针,计划先在陕西的泾河和渭河之间消灭捻军,然后再消灭陕甘的回回起义军。

  7月,他率领近2万人的湘军到达陕西,打败并收编了董福祥的汉人起义军。

  刘松山非常赏识董福祥的军事才能,委任他为前敌总指挥。

  董福祥从此成为清军围剿回回起义军的马前卒,对马启示和白彦虎的起义军步步紧逼,各个击破,使起义军损失惨重。

  10月,捻军又和起义军的合作出现了分歧。捻军撤离陕西,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

  马启示被迫带领起义军回到了甘肃的董志塬。

  在清军的猛烈攻势下,马启示和白彦虎把起义军的十八营合并成为四大营,然后向金积堡撤退,打算和马化龙的起义军汇合,共同对敌。

  马化龙对外来的马启示存有戒心,凡事百般拖延推诿,使陕西起义军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1868年11月,经过两年的苦战,左宗棠终于制了陕西全境。他看到陕西的大局已经平定,加紧了进军甘肃的各项准备,决定兵分南北中三路向甘肃进军。

  刘松山率领北路军从绥德县西进,直指金积堡。李耀南、吴士迈率领南路军从陇州即陕西陇县、宝鸡向秦州即甘肃天水进发。左宗棠和刘典率领中路军从乾州即陕西乾县经邠州即陕西彬县、长武县赴泾州即甘肃泾川县。其中,北路是重点进攻方向。

  金积堡位于灵州即宁夏灵武县西南25余公里,东通花马池,南通固原,西靠黄河,是马化龙起义军的军事核心。

  1869年9月8日,各路清军形成了对金积堡的大包围。

  部分甘肃回回起义军投降了清军。马启示和白彦虎的陕西起义军被迫向西撤离。

  清军采取步步为营的方针,相继攻占了吴忠堡周围和金积堡北面的堡寨。

  起义军依托秦渠、汉渠,挖壕筑墙。步兵凭借城墙防守。骑兵不断主动袭击敌人。

  董福祥率领董字三营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很快打消了左宗棠、刘松山等人对他的疑虑。

  1869年12月11日,董福祥在战斗中挺身而出,与起义军展开了肉搏,而且受伤不下火线,为夺取吴忠立下了头功。

  左宗棠正式将董字三营编入官军序列。董军成为刘松山手下的一支劲旅。

  在金积堡的战役中,清军统帅刘松山不听董福祥的劝告,亲自前往起义军的军营中招安,不料中弹身亡。

  此后,董福祥忠心辅佐刘松山的侄子刘锦棠。

  清军进攻连连受挫,士气日低。

  马启示、白彦虎率领起义军乘机发动反攻,使甘肃的战局为之一变。形势对起义军十分有利。

  但是,起义军缺乏统一的指挥和领导,各自行动,不能有效的协同配合,有利的形势逐渐丧失了。

  马化龙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清军大屠杀,对朝廷抱有幻想,几次向朝廷求抚,遭到拒绝以后又分兵四出,没有集中兵力打击敌人,对永宁洞水口的几次进攻也未成功。

  起义军的失策给了清军路军从绥德县西进,直指金积堡。李耀南、吴士迈率领南路军从陇州即陕西陇县、宝鸡向秦州即甘肃天水进发。左宗棠和刘典率领中路军从乾州即陕西乾县经邠州即陕西彬县、长武县赴泾州即甘肃泾川县。其中,北路是重点进攻方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