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0三章 特殊岁月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巩腊梅站在地头上,远眺着一望无际的田野和在田野上轰隆作响的拖拉机和播种机,还有那一排排把白杨树,再想一想尕阴屲的高坡深沟和巴掌大小的田地,从内心的深处惊叹新疆大地的辽阔和富饶。

  连长鲁大炮已经升官当了营长。他来到14连的劳动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当看到戴着盖头的巩腊梅的时候,他大声地叫喊道:“巩腊梅,快把你的盖头取下来。你现在是一名兵团的革命职工,要有革命军人的样子,不能再穿戴封建保守思想的衣服了。”

  巩腊梅知道不能违犯连队的纪律,于是慢慢地摘下了盖头,掖进了衣服的口袋。突然把头发展露在外人的面前,她感到十分别扭和难堪,仿佛自己没有穿衣服一样。

  巩腊梅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她每天早出晚归,除了干好自己的工作,就是照顾好丈夫和两个孩子,除非必须参加的会议,她从不参与职工自发的政治活动。

  一天,牛万山收到弟弟牛见山写来了一封家信。

  牛见山在信中告诉哥哥和嫂子,他们全家、牛银山的全家和尕索菲的全家也来到新疆了,在伊犁地区的伊宁县落户当了农民,日子过的比老家的好多了,至少能够吃饱肚子。

  牛万山和巩腊梅为兄弟们的良好归宿感到十分高兴,赶紧让上小学5年级的牛木兰写了一份回信,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祝贺,欢迎他们有机会到阿勒泰来探亲。

  那个时候,兵团实行定量供给制。食物、衣服和生活用品都是由公家发放的。职工们一律身穿绿色的军衣、军裤和绿色的胶鞋。每个人头戴一顶绿色的军帽。与正规的军队服装相比,只不过他们的衣领上没有领章,帽子上没有红色5角星的帽徽而已。

  不久,3营的领导认为14连的甘肃籍职工和少数民族过于集中,容易形成老乡帮派,在工作中不好管理,于是把一部分人分散到16连、17连、18连和19连。

  马玉民一家留在了14连。马秀英一家分到了19连。牛万山和巩腊梅被分配到了最偏远的17连。他们把家里的被褥和一些生活用具装进3个纸箱子,抱着牛建新,带着牛木兰,坐上一辆马车便搬迁到了17连。

  17连又叫糖厂。据说,3营以前在这里种植了大量的甜菜,又盖了一座用甜菜制造白砂糖的小工厂。因为生产出来的白砂糖质量不过关,所以很快就关闭了糖厂。但是,糖厂这个名字却作为地名保留了下来。

  由于很多职工都有了家庭,各自在家里做饭吃,连队的食堂不需要那么多的炊事员了。于是,连长安排牛万山到大车班当班长。大车班就赶上马拉车,春天往地里运种子、拉肥料,秋天再从地里往连队运送收获的粮食。

  巩腊梅分配到17连的1排2班工作。2班的班长是一位来自上海的支边女青年。她的名字叫作顾美娣。

  说起支边青年还有一个历史背景呢。

  新中国建立之初,党中央明察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落后的状况,对祖国的安全和统一、对新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高瞻远瞩,1954年10月,命令驻疆人民解放军共计17.5万名官兵就地集体转业,组建了生产建设兵团,担负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使命。

  随着垦荒事业的飞速发展,农场和厂矿明显地感到人员短缺。兵团领导很快地做出了决定,动员内地的青年支援边疆,一面派遣干部到内地组织农民、工人和学生来兵团,一面动员各单位和职工投书内地招揽亲友来疆。

  不久,河北、河南、四川、江苏、上海、广东一大批初高中毕业生来到了新疆,使兵团的职工队伍得到了迅速壮大,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生产建设兵团的面貌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了全国当时有志青年最响过于集中,容易形成老乡帮派,在工作中不好管理,于是把一部分人分散到16连、17连、18连和19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