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朝廷的最大软肋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最新网址:www.xs.l</p>正因为对秦良玉这个女将了解得越多,所以她在天启心目中的地位越发的崇高,甚至要超过卢象升、曹文诏,以及满朝所有文臣武将。

  因为她的忠贞日月可鉴,因为她的功勋天地为证,如果大明多出几个像秦良玉这样的人,不管是流寇也好,建虏也罢,早就化归了尘埃。

  不过,天启暂时对秦良玉没有过多的安排,因为奢崇明引起的奢安之乱还未平定,秦良玉的白杆兵依然在尽力剿贼。

  再者,白杆兵已经是一支成熟的军队,秦良玉对他们的操练也不用任何人操心,唯一的不足就是这样的善战之军应该越多越好。

  可现在这个想法有些不太现实,因为白杆兵的训练、供养都是土司的财政。

  哪怕是帮助朝廷打仗,也几乎都是自备粮饷,很少向朝廷伸手,非常的难能可贵。

  凭石柱宣抚司的财力,很难供养更多的兵力,而现在天启也没有足够的理由直接给秦良玉拨款。

  因为奢崇明之乱的高峰期已经过了,现在只是凭借地利优势在垂死挣扎,而围困他的大明军队也很难发动大规模进攻,毕竟川黔一带的地形非常复杂。

  没有大规模战斗,就没有战功,天启就没有理由赏赐白杆兵,不然的话,与他们联合作战的其他明军就不服了。

  如果都赏赐,朝廷也拿不出那么多钱。

  所以,天启只能暂时的将秦良玉和她的白杆兵默默记下,以后再找时机进行补偿,现在就不作过多安排了。

  还有赵率教和满桂,这两人也是忠勇可嘉的良将,战斗都很勇猛,在关外也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两人此时也都是总兵官。

  职位已经够高,不需要另外安排他们去刷战绩晋升了,暂时保持现状即可。

  但是,他们两人之间却有个问题让天启很是头痛。

  他们原本是共事多年的辽军同僚,关系是很好的,但前年因为救援、以及功劳分配的问题,双方产生了一些矛盾,渐生嫌隙。

  当时还闹得比较大,毕竟两个都是统兵大将,这般不和,以后怎么在辽东共事?

  以防两人的矛盾加深,朝廷最终选择将他们分开,于是把满桂挂印移镇到山海关大门。

  可这只是权宜之计,如果建虏再来攻,满桂肯定会被调出去支援,到时候两人出现在同一处战场上,万一发生点什么就麻烦大了。

  这可不是天启杞人忧天,因为大明朝有多少将领,以及不同属军队之间的不和,最终导致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这种事情首先要拿出来说的就是天启元年的浑河之战,当时参战的浙兵、川兵、辽兵矛盾重重,互不信任,甚至到了刀兵相向的地步。

  在开战前,浙兵和川兵就先发生了火并,甚至用火炮对射,双方都伤亡严重。

  随后,浙兵又与当地的辽兵大打出手,也互有伤亡。

  三方就带着这样的矛盾参与了浑河之战。

  最先与建虏交战的是川军的白杆兵,本就与川军矛盾极深的浙兵直接选择了袖手旁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