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必胜的原因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控制了莫斯科、彼得格勒这些核心区域,这样不仅从地理上隔绝了各路白军之间的实质联系,更重要的是苏维埃政府掌握了西部乃至全国的工业精华区和铁路、内河航运的枢纽和干线。

  依托工业区,红军不仅武器弹药的生产供应方面占据压倒性的优势白军的军火供应前期只能依赖缴获,后期则要协约国千里迢迢的从海外运输,这些地区聚居的产业工人也成为了红军稳定而可靠的兵源保证。借助完整的水陆运输网,红军的兵员和武器可以便捷的输送到需要的地方、达成局部的优势。

  之前,为保卫苏维埃政权,战胜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奠定了基础,人民委员会于1918年初颁布组建工农红军和工农红海军的法令3月4日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力量4月成立地方军事机构,全国实行普及军训制5月29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关于实行普遍兵役制的法令。俄共布中央和苏维埃政府还决定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将全部工作转入战时轨道。

  为统一领导在东线作战的部队,6月13日成立东方面军9月2日宣布国家为统一军营,并成立由列夫托洛茨基任主席的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瓦采季斯被任命为共和国武装力量总司令。9月11日,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下令扩充部队编制,除东方面军外,组建南方面军、北方面军及西部防区次年2月改编为西方面军,同年12月又组建里海高加索方面军。11月30日成立以列宁为主席的工农国防委员会,协调和领导军事机关和民政机关的活动,确保前线和后方的统一。所有这些措施,保证了苏维埃红军的建设及其在各条战线的初步胜利。

  虽然有工业生产、兵力动员和交通运输方面的优势,但苏维埃方面也面临着一个致命却难以解决的瓶颈问题生活资料,特别是粮食的短缺。苏维埃政权和红军对上述核心区以外的广大农业区缺乏有效的控制,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匮乏成为整个内战过程中制约苏维埃政府的最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造成这种窘境固然有主要粮食产区大都属于敌占区或交战区或真空区的原因,但即使是在红军确实控制的地区,粮食的征集也是困难重重。共产主义的纲领对自耕农占大多数的俄罗斯农民阶级缺乏吸引力,所以根本不可能指望他们有多高的革命热情像产业工人义务劳动、踊跃参军那样自动拿出粮食去支援苏维埃政权和红军将全部力量都用于支援战争的政府也无力如农民所愿的提供大量他们需要的工业制成品来换取粮食。

  对于迫切需要粮食的政府而言,剩下的也就只有通过武力强行征集一条路了,于是“余粮征集制”“战时共产主义”便在这种迫不得已的大势下出台了。这些现在看来未免过激和残酷的政策固然激化了农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冲突,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些因“余粮征集制”而激化的矛盾和冲突,其根源却并不在于“余粮征集制”,即使没有“余粮征集制”农民一样不愿意把粮食交给政府。反过来,“余粮征集制”虽然激化了矛盾却也解决了问题,不管如何是收到了粮食当然代价是沉重而惨痛的但更是值得的。

  最后领对自耕农占大多数的俄罗斯农民阶级缺乏吸引力,所以根本不可能指望他们有多高的革命热情像产业工人义务劳动、踊跃参军那样自动拿出粮食去支援苏维埃政权和红军将全部力量都用于支援战争的政府也无力如农民所愿的提供大量他们需要的工业制成品来换取粮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