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节 乾清宫议武学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从历史来看,都城距离外患太远,必然出现问题,东晋屯重兵于荆州,则日夜有上游兵下之忧,故组建北府兵,最终北府兵击败荆州兵,而晋遂亡唐灭突厥,故北方安宁,但东北契丹崛起,不得已在东北幽燕囤积重兵,致有安史之乱”

  “为解决此类问题,北宋在都城囤积重兵,强干弱枝,故边患屡起,但京师之兵承平日久,已不习战,故女真一击灭国,百万之师不堪一击。”

  “我朝金陵聚兵虽多,但北元威胁远强于匈奴、突厥,故北方的边兵日日征战,而京师之兵却不经历战事,必然日渐衰落。久之,若北疆生变,一击之下,就可能饮马长江,到那时,大明危矣。”

  朱元璋听到这里,楞了一下说道:“允炆,朕知道你的担心,但是北疆的军队都由你的叔王掌控,骨肉至亲,你应该能放心吧,内陆有变,则你的叔王会帮你平息。你还担心什么呢?”

  朱允炆倔强的看着朱元璋:“皇爷爷,您说的很对,在目前的形势下,内陆有变,容易平定。但是北疆呢?”

  “北疆都是你的叔王,而且粮饷不足,需要京师供给,你担心什么呢?”

  “皇爷爷,粮饷从来不是北方军队所必须的,北方军队都是骑兵,进入中原,中原遍地粮草,何忧粮饷不足?本朝开国以来,皇爷爷决定五军都督府练兵,而兵部调用,此法甚善。这样统兵无调兵权,调兵者无兵。且在洪武二十三年,皇爷爷诏令在京官员任职不得超过三年,需要调换官职。但是诸王领兵已有数年乃至十数年,秦王叔洪武十一年就藩,如今有十六年了,晋王叔也是十六年,洪武十三年燕王叔就藩,如今已经有十四年了,他们都还年轻,还可以将兵数十年,数十年之后,这些兵将是朝廷的,还是藩王的?即使王叔顾念朝廷法度,没有他念,但是他们的儿子、孙子呢?”

  “当然,皇爷爷,孙儿并不是想对付诸位皇叔,孙儿的想法是要让朝廷拥有绝对优势的力量,如此才能震慑北方诸王及其下的骄兵悍将。”

  朱元璋脸色有些难看了:“那你觉得你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回皇爷爷,不能。这只是第一步。”

  朱元璋怒道:“那你什么意思?要朕先帮你对付你的王叔吗?没有他们,大明的北方防线怎么办?”

  “皇爷爷,允炆并无此念。如果无端处置藩王,会导致骨肉离心,只要他们没有反迹,允炆不会拿他们怎么样,当然他们要逐步放弃兵权。”

  朱元璋长出了几口气,沉默了一会儿,招手让允炆坐下,看着允炆,说道:“允炆,其实朕选你做皇太孙,心里是有些遗憾的,担心你控制不了朝局,当然你的聪明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过于心软,易被百官所欺另外自从你昏倒醒来之后,朕觉得你和皇爷爷有些隔阂,不像以前那么坦诚了,似乎在害怕朕,都是朕说什么,你就做什么。但自从蓝玉案之后,朕发现你变了,更敢说话,更敢做决定了,尤其是今天,和朕坦诚的说你王叔的问题。朕很高兴。”

  “其实,朕也很矛盾,大明承元末大乱而起,诸多公侯恃功自傲,多行不法,朕屡次警告他们,但没有效果,最后朕看明白了,他们是想像元朝贵族一样,视百姓如畜犬,肆意妄为,这一点从投降蒙古贵族多有反意就知道了。而朕起自布衣,并没有元朝黄金家族的那种绝对地位,当然即使黄金家族也是大封亲族,才能控制如此大的帝国。朕并不想对功臣动手,因为本朝和前朝不同,前朝多由内部革新而成,所以北方的边患不严重,但是大明靠驱除元兵而起,元兵不甘心,故屡屡犯境,所以朕不得不长期派兵出征,至洪武二十一年,花了二十一年的时间,才逐步安定下来。如此长期的战争,不得不依仗功臣,所以他们就更加的不法,朕只能优容,直到蓝玉伏法,才算解决了大部分问题。”

  “朕想铲除不法公候,不得不依仗血肉至亲,目前来说,就是朕的儿子,你的王叔。目前来说,你的王叔们做的不错,但是,朕花了半辈子的时间,将大明的兵权转交到朕的儿子手里,到今天,唯一数十年之后,这些兵将是朝廷的,还是藩王的?即使王叔顾念朝廷法度,没有他念,但是他们的儿子、孙子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