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论势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韩選略带深意的看着她道:“来之前,我曾闻子房兄去往四哥府邸拜访,无缘无故间,子房为何要去拜访四哥呢?”

  韩非不动声色:“四哥才华兼备,气度不凡,子房仰慕下前去拜访,有何奇怪之处?”

  “说奇怪,也许有,也许没有!”

  见他不愿细明,韩選也不在意:“九哥,小弟就不打扰你休息了,改日再来拜会!”

  随后又与俏脸皆是茫然的红莲打了一声招呼,便转身离开了这座冷宫。

  漫步于曲折蜿蜒的走廊之间,韩選皱着眉头思索着自己以后的道路。

  毫无疑问,西秦必会结束数百年纷争不断的战国,以历史性、民族性而论,此乃是炎黄血脉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因为这意味着列国合一,诸夏为共夏之势。

  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讲,这不仅仅是历史性的,更是必然绝然而行的。

  然而,换一个假设来想想,假如秦国并没有覆灭六国,达成一天下之局,那华夏将会如何?

  很多人皆以为一天下乃必然趋势,就算秦始皇赢政没有一天下,也会有其他国家进行统一之举。

  其实,并不然。

  韩選却极为不同意这种观点,原因总结有四点:

  一,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是由梁启超提出的,而这个思想观念则是经历了汉朝长期的统治之后才逐渐形成的。

  在秦朝出现之前,历经春秋战国长期分裂,下至黎民百姓、上至达官贵族都没有这种统一的观念和民族意识,他们更多是以各自国家自居,通常自称楚人、魏人、齐人、秦人,而不会自称周人。

  即使秦国完成了统一,天下各个阶层仍然没有产生认同感,复国之念深深扎根,这也是秦国统治迅速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各诸侯国壁垒极为深厚。

  同样由于春秋战国的藏起分裂,各诸侯国早已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俗文化、文字、语言、度量衡等,而这导致各国之间的壁垒极为深厚。

  齐国的齐鲁文化、楚国的楚文化、秦国的秦文化等各诸侯国文化冲突极为剧烈。

  想要彻底消融这种壁垒是极为困难的,这层壁垒同样极大阻碍了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的形成。

  这也是刘邦即使认识到了中央集权和郡县制的先进性,仍然选择妥协,在汉初推行特殊的“郡国制”的原因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

  三,很难再次形成压倒性优势。我们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都会提到“奋六世之余烈”这句话。

  秦国是历经数代君臣才对六国形成压倒性优势,具备了统一六国的资本。

  如果秦始皇未能统一六国,秦国的这种优势还能保持多久,实在无法保证,毕竟作为秦始皇最出色的儿子胡亥和扶苏的所作所为都无法令人放心。

  而一旦秦国错过统一天下的最佳时期,想要再次对六国形成压倒性优势,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四,并非所有诸侯都有统一意愿。

  不论是战国末期的诸侯王,还是之后的项羽,大部分人更想要的是称霸天下,而并非统一天下。

  根本原因在于,在秦国出现之前,天下兵没有出现过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夏商不过是部落联盟制,而周朝也是分封制。

  真的会再次出现一个秦始皇这样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吗?恐怕很难吧。

  而即使是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对于是推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同样产生过犹豫,丞相王绾等人倾向于分封制,是李斯最终说服了秦始皇,这才避免了天下再次分裂。

  当然,这可能也只是韩選的杞人忧天,毕竟这一方世界,与他所思所忆的历史有颇大出入。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