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天眼神通,借眼观物第1/2段
白天的时候,陈琅他们去了一趟泸州的城隍庙,准备了一些香烛纸钱,还有一些能够用来开坛的东西。陈琅现在没有完全恢复过来,不适合施法画符,但是做一些简单的准备也是绰绰有余的。
在城隍庙的时候,张羽正好奇的四处乱逛,他在想着这泸州的城隍爷是不是会比他们青山县的那个卫兴阳要来的公正严明一些。如果都是一丘之貉的话,那这个城隍的选拔任命,也太过草率了些吧。
不过看着庙里的香火,倒还真的是挺旺盛的,现在拜佛拜菩萨的多了,没想到像这种小的城隍庙竟然也有这么多信众。陈琅见他四处张望,便跟过来一起四处看了看,说道:“你不用担心泸州的城隍会与那卫兴阳一样不堪,这位老爷可是管了咱们这泸州将近五百来年的老牌父母官了,清廉的很!
这位大人生前名字叫什么已经没人记得了,咱们这里的县志里面记载的也不是很清楚,远远不像那位卫兴阳那般的让人记忆犹新。但就是这样,这位大老爷竟然能在死后凭借功德被封为城隍,还从一县一镇的普通城隍一路做到府城隍的位置上,这可不是靠溜须拍马就能做到的。
听我师父说,这位城隍大人好像是弘治皇帝年间的人,本来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德行高尚被乡里举荐成了孝廉,后来也一直辅佐当各地的父母官处理县里面大大小小的事情,办的叫一个井井有条。
当地的老百姓也多夸其贤能,听说有一回巴蜀闹灾,这个大老爷见不得百姓受苦,干脆散尽了家财全都换成了米粮,全都用来接济灾民。等到灾情过去后,他看着那些没能救得了的死难者,哭得不成样子,只把一众大小官员都给感动的热泪盈眶。之后朝廷的救济下来,县令和当地的百姓想要报答他,他却没有接受,而是说,这一切本就是他应该做的。
当地百姓为此一起写了万民书,想要请县令转交给府衙的上官,却也被他给拦住了,说是自己做这些事情并不是为了让人歌功颂德了,只要家乡的百姓过得好了,就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张羽越听,对这位素未谋面的城隍老爷的敬佩之情就越发的深,他当即就走到了庙里跪在蒲团上面恭恭敬敬的给这位城隍老爷砰砰的磕了三个响头。这一举动惹得其他来敬香的众人都是有些疑惑,怎么这家伙给人的感觉这么别扭呢?
被陈琅搀扶起来后,张羽激动地道:“这才是一个城隍爷该有的操行啊,比起那个什么卫兴阳,简直不知道高上了多少倍!这种人,就应该受后人香火孝敬,百年千年都不够!这是人家应得的!”
陈琅点点头,颇有些感慨的说道:“谁说不是呢,不过这位大人也是寿数不长啊,才不过四十出头,就因为替乡民劳心劳力病死在了县衙的案桌上。据说,当时他的面前还放着他给县令只写了一半的关于如何帮助百姓安居乐业的建言。
当地的县令因为他的辅佐,业绩过人,没几年就升迁到京师去了。而他自己,则是继续留在了家乡,百姓替他建了生祠,一直供奉到了嘉靖皇帝继位后,才因为要避嘉靖皇帝的讳改掉。但是后来这位大老爷也因此当了城隍,两百多年励精图治,又坐上了城隍的位置。
说起来也算是巧了,这位城隍老爷之前就是咱们青山县的城隍,后来升迁之后才轮到的那个卫兴阳补了缺。唉,明明都是一个地方出来的人,但是两者之间相差的也算是十万八千里了。时候不早了,咱们也该回去了,趁早准备准备,找出那个姚老头才好啊!”
“恩!”
或许是因为陈琅说的这个城隍老爷的功绩让张羽感到太过敬仰了,临走的时候,张羽直接将身上所有的钱全都倒进了功德箱里面,说是要为这个青天大老爷好好地敬敬香火。
可是当陈琅上车前看到那个负责看管功德箱的管理人员一脸发财了的笑意的时候,他也只能是无奈的摇了摇头,叹息道:“人家为了城隍老爷的美名而来,投了香火钱。城隍老爷必有一方安宁,但是这钱却不知道能有多少谨献给城隍爷啊。人心不足蛇吞象,有了这么多的香火钱,只怕那些自肥的人又要乐得睡不着觉了啊!”
回到了张家,陈琅将今天白天买到的东西简单的做了些准备,然后在张家的小院里摆了一个案桌,上面黄纸,贡香,铜盘,铜钱,木剑等等物件依次摆掉。但是后来这位大老爷也因此当了城隍,两百多年励精图治,又坐上了城隍的位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