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南下(17)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一路南下

  十七艰难岁月

  年冬天,是襄西解放区最艰难的时期。

  襄西解放史稿是这样回顾的:“月日,从川西出发经川陕边界的大巴山东进,准备增援淮海战场的国民党七十九军三个师及军部,由房县保康来到南漳县的坪区,沿途进行扫荡。月日,蒋军八十师和五十四一部及荆门当阳地方团队分路向襄西革命根据地领导机关驻地东巩苍耳坪地区进行合击扫荡,东路从荆门刘猴集向东巩进犯中路从淯溪观音寺直上东巩西路从远安经巡检指向东巩。

  第四军分区主力部队在国民党大军压境进行扫荡和清剿时,采取避实击虚敌进向根据地我进向外围及敌占区的办法,寻机歼灭或打击敌人地方武装游击队和干部民兵则原地坚持斗争,进行袭扰与打击小股敌人,迫使蒋军撤到根据地以外进行重点防守。”

  不过就是轻描淡写的一段回忆,可是事实上原本就不是这么平淡,比如陈谢大军几乎全是北方人,刚开始南下的时候,战士们情绪很高,还天天唱歌。但随着部队进入湖北,继续一路南下,面临的不仅是新区还有敌军的围追阻截不仅有饮食不习惯和水土不服,加上北方人都恋家,抗日战争时也没觉得有什么苦,因为那都是围着自己家门口周围地区转,所以大家都是宁愿向北走一千,不愿向南挪一步。一些人思想就动摇了,知道一时半会儿也回不去北方,就偷偷开了小差。有亲历者在回忆中说:“连队病倒的至少三分之一,开小差的有的是一两个,那些解放战士指的是俘虏后加入解放军的甚至成班成排的逃跑机关也有人逃亡。我们司政后是一个伙食单位,每天吃饭,总会少了几个人,有的是掉队了,有的是开了小差。”

  南下干部中自然也有这样的现象:襄西根据地虽然是革命老区,可是山高林密,地薄人稀,加上国共两党在这个区域的反复争夺拉锯,时局经常变幻,就造成了挖煤的不敢进来,香菇木耳没人采,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再加上国民党的“围剿”除了“剿共”,首先就是夺粮,造成连东巩这样的产粮区也无米可吃的的困境加上当地农民被敌人的反攻倒算吓坏了,不敢亲近那些南下干部。就是白天把土地和浮财分给群众,晚上那些群众就会偷偷跑进地主家里求情,说“东西不是我要的,是他们强要分给我的,我现在就还给你”。

  山里人很实诚,很保守,也不欢迎外人。王维顺那样的南下干部走村串户宣传党的政策,可是经常遇到关门闭户,男人躲进深山老林不见面,女人也藏在山洞里喊不应,道理很简单,这么多年的历史经验告诉了他们:“不管你是红军还是解放军,不管你是北上的还是南下的,你们早晚都会走,而我们要在这山里世世代代生活下去的。”甚至还有不少不明真相的本地人加入地方武装和土匪团伙,公开与革命政权唱对台戏,这可能就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共有的一种窘境。

  于是,在敌人扫荡大军的围剿下,在断粮断药的情况下,在大部队跳出包围圈到外线作战的时候,留在根据地的除了老弱病残就是南下干部了。那是一个十分艰难的时期,很多人回忆说,每天不是在大山深处和敌人“躲猫猫”,就是冰天雪地里到了晚上也不敢生火,只敢找一岩洞背靠背的相互取暖没有粮食吃就吃野菜,好就好在大山里什么都有,饿不死人。

  可是水土不服一直困扰着南下干部这个特殊的群体,发高烧“打摆子”司空见惯,缺医少药更是普遍存在。也许几天前还活蹦乱跳的一个人,几天不见,就变成了一坯黄土。还有当地村民的告密,冷不防就会被团团包围,全部被乱枪打死或者押回村镇,宁死不屈,被吊死被大刀砍死,壮烈牺牲的很多。所以,在那种环境下,当地的战士有人带着武器投敌,当地的干部有人秘密叛变,南下干部中间也不乏意志薄弱者,不辞而别的出现过,携款潜逃的也有过,甚至还有人变成了革命的叛徒。

  所以才说,特殊时期才真正是检验一个人忠诚和考验信念的时候。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