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白(16)第2/2段
灵棚也是放置各方人士赠送的祭幛和花圈的地方,当然会按照与丧家的关系辈分的幼职位的高低进行排列,放在适合的位置。从前的祭幛多是布料或者被面床单,后来时兴直接送钱以后,出现的更多的就是从白事馆里买来的花圈。可是无论是祭幛还是花圈的书写也是有规矩的:正中均书有一个大大的“奠”字或者“沉痛悼念”四个黑字。无论是祭幛还是花圈一般都有左右两条挽带。右边一条竖写“沉痛悼念某某千古”“某某永别”之类的悼念之词左边一条落款写送花圈的单位团体或个人“敬挽”。
那本宜昌县志民情风俗中的“丧葬”一节介绍:“三天内丧家与吊孝亲友要按不同规格缠孝布,着孝服,谓之成服。是富豪家,对其帮忙的人也发孝布缠头。”就笔者观察和亲历所见,如今孝服已近绝迹,在背上用别针别一块麻袋片作为“披麻”的象征,孝布缠头的只有宜昌周边农村还可见到,多是亡人的直系亲戚,子头上缠一白布,孙子辈的戴短孝,红孝则为玄孙披戴,其他人能免则免。就是孝子贤孙,除非在灵堂或祭祀仪式中,那些“披麻戴孝”也可取下放在一边,无须随身如装。
因为一场如果按照老规矩的三天守灵期的丧事在农村办下来,不说把丧家累得够呛,就是那些吃饭喝酒抽烟喝茶丧葬班子焗匠师傅的招待,加上各项开支花费也就大得惊人,于是就在“化繁就简”的借口下,经过家庭会议表决,将三日时间缩短,各种程序也相应从简,往往一夜丧鼓,次日即便出殡上山,笔者的丈人的丧礼就是这样进行的。
然而丧事到了城里却有了些微变化,因为有了殡仪馆有了冷库可以保存遗体,在家中设灵堂进行三天守灵期是可以严格遵循的。当然,丧服变成了黑衣即可不用披麻戴孝,但还是要在臂膀上佩戴黑纱。儿女们戴的就是一块黑纱,孙辈的黑纱上有一红色圆点,亡人的儿子的一些知己好友也会和他一样佩戴黑纱,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不给他们那可是会“伤感情”的,笔者的父亲去世以后,就是如法炮制的。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