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白(46)第1/1段
红与白
四十六出殡
“出殡”又叫“出葬”又叫“出山”,反正都是用“灵杠”抬着灵柩上山去亡人的墓地。这是一个极其复杂极其隆重的仪式。
据民国版宜昌县志记载:“至开灵时,陈设牲牢,宾朋齐集,礼生导引行礼,谓之堂祭。”也就是说,出殡前再祭拜一下亡人,以亲疏尊卑为序,孝子贤孙先祭,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后祭,在鞭炮声中丧家行跪拜礼,外人拱手三叩拜。笔者的丈人的堂祭似乎更为隆重,有一个年的大宗伯主持堂祭礼式,孝子贤孙们上香三次三拜九叩,那个老人在堂屋里用特有的腔调,“哀哉复哀哉”般地将笔者丈人的生平事迹用半古半白的悼文的形式吟诵了一番,那是他自己守夜的时候,拿一杆毛笔,坐在棺材边上写在一张白纸上的,所以印象十分深刻。
出殡前必须先拆孝堂,将眠灯灵牌或遗像“落气”钵子烧纸钱的瓦罐依次移到灵杠的前面,抬重的人用竹篾孝将棺材捆紧,棺材的大小两头分别用绳索系好,随着“八大金刚”一声吆喝,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四位抬重人抬起灵柩向灵杠走去,他们身后有一人放着一挂鞭炮,从堂屋一直放到大门外的场坝还有一人拿着一把扫把象征性地将灵堂里的垃圾扫地出门,然后将那把扫把远远扔到坡下,意在扫除了一切邪恶。
等到孝子贤孙都在灵杠前跪倒,等到抬重的人少则八人,所以叫“八大金刚”多则十六人,前者亡人多为女性,后者多为男性把灵柩结结实实的绑在灵杠上,找一个年龄最小体重最轻的孝子贤孙披着红孝头顶红布跨坐于灵杠正中,这叫“压重”,都准备好了以后,出殡的时辰也到了。风水先生一声喊“起”,鞭炮齐鸣锣鼓震天,由十六人分成前后两组抬重的男人就会应一声“走”,出殡正式开始了。
出殡的路线是预先约定好的,规矩是路线宜不宜短,一则是基于讲排场讲名望讲热闹讲风光之故二则是生离尚有“十里亭相送”的规矩,死别自然要走大道绕远路相送,也有依依不舍之意三则是因为送葬的人回来的时候不能与送葬去时走同一条路,那会不吉利,所以笔者丈人当年出殡几乎兜了一个很大的圈子,历时一个多小时才到达墓地。
整个出葬队伍浩浩荡荡,前面有挑着粪筐箩筐的人沿途抛散纸钱,这叫“买路钱”遇到过沟过桥爬坡下坎时,还有拿着过去装粮食用的木斗的人要向棺材上方洒一把谷物,以打发小鬼们,让他们不从中刁难,让其顺利通过。旧规矩出殡时孝子打灵幡走在前,“以幡幛引路”,而现在则改为举着各种清明吊大吊和花圈的走在前面,也是白花花的一片端灵位捧遗像的后面,则是一大群人抬着的棺材,在他们的前后左右,全是披麻戴孝扶着由一尺来的竹筒做成一端缠有白纸剪成的小花的“嚎丧棒”的孝子贤孙,那只有亡人的儿子侄儿,上门入赘的女婿可以拿。拿嚎丧棒一则是表示自己是亡人的亲人竹筒是青的,二则是祝福亡人的家庭竹子开花节节高。在他们身后,还有人数众多的送葬人。
出殡的途中如果遇到有人家路祭,给亡人放鞭烧纸送行,孝子贤孙不仅要下跪回礼,还要赠予对方“孝服子宜昌丧葬专用词毛巾”遇到抬重的人要歇息,不管是烂泥坑还是碎石路,孝子贤孙都要就近下跪,给抬重人磕头,不仅有专人给抬重的人递烟,还要给他们每一个人塞点钱“意思意思”。宜昌的规矩是,送葬不管是游街或穿乡,都不得包别人家的香火也就是行走的路线不得把别人家的房屋包住还有送葬的路上绝对不能与另一支送葬的队伍相遇,那是最大的不吉利。还就好在现在都会消息快捷,相互通气,就可以避免的。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