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中书街(77)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回眸中书街

  七十七二堂

  古今中外的官场有一通用潜规则:难得糊涂者在任上不是沾花惹草就是琴棋书画,不是风流倜傥就是酒中之仙,可就是殆于公务,或者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者选择不作为,反正就是疏于本职,得过且过而已事必躬亲者则是每日五更即起,从早到晚不是大堂审案就是出外视察,不是伏案疾书就是秉灯夜读到子夜时分,无论是大小公事,甚至社会琐碎之事也绝对过问,忙得屁股落不到板凳上,忙得连饭都找不到时间吃,忙的连茶也没时间喝一口,而且以此为荣。南阳知府顾嘉蘅就属于后面那种。

  道光二十七年公元年深秋的那天上午,顾嘉蘅是在南阳府衙的二堂上开会度过的。二堂的面阔虽然比大堂少米,但进深却又比大堂多。米,因此,相对于大堂建筑突出高峻威严之形象,以及官场之大气略有不同,二堂建筑高度更显深邃,室内空间更显高大宽敞,正好突出了府衙二堂所特有的环境气势,显示了衙署建筑刻意创造的那种威势氛围的文化底蕴。由于二堂是知府的主要日常办公场所,所以知府衙门的大部分机构多是围绕二堂所布置:东侧有粮捕厅,西侧有理刑厅,东面则有税课司,南侧则有照磨所等,而其中的工作人员则自然是为知府服务的。

  南阳府衙二堂重建于清初顺治四年公元年,重修于道光二十七年公元年,现存的堂匾“思补堂”就是顾嘉衡所题。顾名思义,思乃考虑,补为补助,思补就有深思熟虑,助其不足之意。那天上午召开的知府扩大会议,不是为府衙中的重大案件做准备,更不是一般的官员朝会,而是将几乎所有品级以上官员有钱商人沃田千顷的大地主,以及佛道两教知名士绅都集中到二堂上,商议重修武侯祠之事。

  位于南阳市西南的卧龙岗上的武侯祠,又名诸葛庵,是为了纪念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而修建的一所祠堂。南阳武侯祠究竟建于何时,文献上没有记载,能查到的就是武侯祠保存着汉朝以来的三百多幅历代碑刻,可以证实早在汉代之初,这所祠堂就已经存在。那些碑刻其内容纷繁丰富,记人记事歌咏题记其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具,让人流连忘返。其中汉张景造土牛碑汉李孟初碑汉赵到碑均为世所罕见的珍品,在书法艺术和雕刻技巧上都有较高水平。

  顾嘉蘅上任以来,已经多次去卧龙岗瞻仰过武侯祠。他很喜欢祠前的那座高米面阔。米宏伟雅致的“千古人龙”石牌坊,三门四柱楼式,通体布满各种雕饰,对称的锦纹和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走进山门,迎面大拜殿是武侯祠前部的主体建筑,歇山式建筑的殿宇高大宏伟,殿内塑有武侯诸葛孔明的坐像,纶巾羽扇,神态飘逸,俨然如生,自是焚香叩拜之处。两侧是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的立像。

  大殿外的卷棚内匾额对联琳琅满目,两壁之间还镶嵌有历代文人名士的笔迹石刻,其中最为有名的无疑就是相传是岳飞亲笔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的石刻。据碑跋称,宋绍兴八年公元年,岳飞率兵遇雨夜宿武侯祠,感慨万千,乃手书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以抒胸臆。其字铁划银勾,体势潇洒丞相撰词,名将手书,自然引得游人驻足观摩,既能欣赏武侯之胸怀志略,又可遥想岳飞之翰墨神工,堪称龙岗一景。

  宁远楼,亦名清风楼是武侯祠后部的主体建筑,也是祠内最高建筑物,重檐庑殿式建筑,流角飞檐,气势轩昂登楼远眺,宛城南阳美景尽收眼底,历历在目。卧龙岗上丛竹飒飒,松柏森森,潭水清碧,花草相映,更显得景色宜人。加上清康熙年间公元年,南阳郡守罗景在祠内发现前人题咏的“卧龙十景”的石刻,依此在祠外重建的伴月台老龙洞野云庵草庐小虹桥抱膝石躬耕亭古柏亭梁父岩躬耕田。至此,武侯祠的主体建筑基本定型,就显得建筑古朴典雅,氛围古色古香,意境如诗如画。

  顾嘉蘅从书上了解到,武侯寺始建于魏晋时候,自然是为了纪念那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的蜀国丞相诸葛孔明的。元初遭兵燹,殿宇焚毁,大德年间公元年重修。可惜,到了顾嘉蘅成为南阳知府,抽空前去瞻仰的时候看到的却是一幅破旧败坏年久失修而又摇摇欲坠的景象,那些断垣残壁和透风的墙漏雨的屋顶在疯的荒草丛中无声地诉说着萧瑟与凄凉。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