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中书街(130)第2/2段
那个小男孩的外婆是实话实说。解放以后,百废待兴的人民政府为了让那些为数不多的进城干部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在解放后的第二年就在宜昌分院的原址上成立了这所托儿所,到了年才改为市直机关幼儿园。如果那个小男孩不是法院院的儿子,如果他不是政府公职人员尤其是南下干部的子女,那个改革开放以前很时间都不对外招生的幼儿园是不会接收他的。
那辆人力三轮车就是最开始的接送孩子的园车,很简陋的在不大的车斗里一边放一排板凳,那些从沿途不同部门和各个大院收容过来的孩子们就乖乖的坐在车棚下面,有的和那个小男孩一样噘着嘴无可奈何地一万个不愿意有的小女生还在抽咽着小声的喊着妈妈,可没有人理睬他们。那个三十多岁的教工费力的骑着那辆因为挤满了孩子而增加了载重的三轮车在中书街没有了石板的路上颠簸,一转弯就是献福路,有一个小上坡,骑车的教工更加用力,孩子们都能听见他粗重的喘息声,好在用不了多久,机关幼儿园就到了。
有人说,中书街之所以显得格外安静,是因为宜昌市法院就在这里,人们对警察和法院有一种天生的畏惧感,所以也许真是那样。位于这条街上的宜昌市法院后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建起了一栋七层楼高的白色办公楼,后面的大院也建起了好几栋家属楼,就被塞得满满的。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宜昌变成了省辖市,法院也变成了中级,就从中书街搬到了环城东路号原来的木器厂再后来,地市合并,中院也合并,新组建的宜昌中院就搬到距离中书街更远的开发区发展大道上去了。
那个年春天的上午,在中书街老法院的门前不想上托儿所的小男孩就是我,我们在位于中书街中段的宜昌市人民法院大院里一直住到年,那是属于我的幼年时代,也是属于我的第一个家。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