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宗教面面观(18)第1/1段
宜昌宗教面面观
十八回族的经商
不知何故,从史料中看来,除了饮食业和牛羊肉专卖店之外,回族似乎不善经商,也没有经营观念。比如年成立宜昌回族协会,开办过一家回教消费合作社经营日用杂货,开业时间不,因不善经营而倒闭年自办过一所回民小学,招收回汉学生百余人,年因社会动荡,通货膨胀,法币贬值,募捐不易,致使学校经费枯竭,加上三位主要回族老师离校,部分学生因受生活所迫而辍学,只办了一年半的小学就不得不停办。
从王俊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年回族集资购买台手摇袜机,筹建回民袜厂未果年,政府拨款元在东门外正街创办回民油布雨伞厂,请了名技师,安排了学工人,“由于销路不畅,收支不平衡,只办了一年就歇业。”年成立市搬运公司时,组织名回族青年成立回民小队获得成功,可惜就是卖苦力。年,政府拨款元,在窑湾乡拨出亩土地,在原牛奶厂小区创办回民农场,共有农工人,当年纯收入元,这可是了不起的成功,年,回民农场并入市果园大队。
和史料中所承认的那样: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清真寺组织办了一些企业,在当时对安置部分回族穆斯林就业起了一定作用,但经营效益不佳,往往时间不就停业了。”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办起过一个以玻璃制品为主的回族贸易经销部,四年多一共获得纯利润多元,但后来也因亏损而停业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还开办过一家清真食品厂,开始的时候很红火,还一度很有名,但终究逃不出倒闭的命运。
年,全市分散的十几户回民小吃店合资在云集路致祥路口办了一家回民饮食店,到年拥有职工余人,红烧牛肉牛肉大包炸油馍而声名远扬。笔者当然吃过很多次,尤其对那种油馍印象深刻。由于城市改造,这家店年迁到环城东路,年迁到东门外正街,现在似乎一点印象也没有了,不知还是不是存在。
年,市饮食公司在解放路原江面馆的原址上开办了国营回民餐馆,并从回民饮食店调来人手,还聘请了技师指导,以经营牛肉包子和牛肉面为主,因为味道好,做工到位而一举成名,那个年头,两个味道鲜美的牛肉包加上一碗牛油浓郁的牛肉面,是笔者和小伙伴们最多的选择而年该馆迁到二马路和福绥路交叉口继续经营以后,扩大了范围,增加了炒菜,也曾经是我们一饱口福的去处。就是后来有些不地道的风言风语流传,才去得少了。
于是,就不得不让人联想起回族食品的第一鲜明特点就是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正因为面食是回族人民的传统主食,其品种之多,花样之新,味道之香,技术之精,都是无与伦比的,自然会成为美味佳肴,令人一吃为快。同时回族人会做饮食也和伊斯兰教的教义有关,因为伊斯兰教倡导食用牛羊鸡鸭鱼等肉,禁止食用猪驴骡及凶禽猛兽之肉。所以那些回民餐馆里的牛羊肉包括牛羊杂碎都是做得很地道的。
不过,宜昌一直由回族经营的牛羊屠宰业解放前一直由私人经营,年公私合营的时候才成立了合作小组,负责供应回民的牛羊肉,并在环城东路东门口设立了回民肉食品供应点。据史料上说,年该供应点迁到献福路中段,笔者一点印象也没有,在我的记忆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位于杨岔路的市肉食品加工厂俗称屠宰场或者肉联厂也同样杀牛宰羊。笔者有一个好友当时就在那个厂当屠宰工,就曾经给我们表演过尖刀杀羊的技术,所以印象深刻同样留下印象的应该是年该供应点又迁回到东门附近以后,或者说就是现在就在肖家巷清真寺左侧的那家小小的牛羊肉店,因为都说那里的牛羊肉不注水或者说少注水,很受欢迎。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