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宗教面面观(39)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宜昌宗教面面观

  三十九西陵山庙

  宜昌的道教曾经有过十分辉煌的岁月,可是因为朝代的更迭朝廷的打压,加上“火劫”不断战乱频繁,尤其是清末民初时期风起云涌的农民军起义和争夺军事要地的无数次军阀混战的那个年代,你方唱罢我登台,城头变幻大王旗是寻常之事。宜昌的那么多道观也就损毁殆尽了。如今打开宜昌民族宗教事务局的网站,也有介绍道观的。一个是远安鸣凤山上的,一个是阳天柱山上的,都是后来重建的,却没有宜昌中心城区的,实在是一大空白。

  道观是道士修炼的地方,在什么地方修建道观和修道是紧密相连的。因为道观要保持清静整洁和庄严,而修道又要求得“清静无为”“离境坐忘”的出世境界,自然就要努力不受外界的干扰。所以道教徒就会避开嘈杂的城市,跑到深山老林或者荒郊野外找一地方去修道。在那些地方建造的道观与世俗繁华隔绝,极力营造出道教中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境界。修道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清修,听风声鸟鸣,看日升日落,参拜神仙,观摩法术,时间了,自然集天地灵气于自身,成就自身的仙风道骨,自然就能益寿延年。

  比如距离宜昌中心城区公里的平湖半岛也就是宜昌古八景中的“西陵形胜”里的西陵山上原本就有一座道教的道观。

  西陵山位于宜昌市西北南津关东南江与黄柏河之间,泛指从营盘岗到天灯包之间的那几座山头。据宜昌府志与东湖县志记载:“西陵山在社林铺,县西北十五里,蜀江之险始此。”西陵山景色秀丽。登上西陵山顶,远眺西陵峡口,只见群山起伏,层峦叠嶂,愈远愈高,有无穷尽之感。北宋景祐年间公元年曾被谪担任过夷陵宜昌县令的欧阳修曾在寄圣俞一诗中赞美过西陵山的景色:“雪消深林自劚笋,人响空山随摘茶。有时携酒探幽绝,往往上下雾烟霞。”而清代的肖际运的西陵形胜似乎写得更好:“峨嵋巫峡紫云凝,一路奇峰露石棱。此地江山连蜀楚,天钟神秀在西陵。”

  有传说西陵山庙原是建在营盘岗上的。清朝光绪年间,有一在四川作官的夷陵人死在任上,其家人扶柩归乡,中途暂寄于西陵山庙。谁知第二天天亮,打扫庭院的小道童突然发现灵宫殿里的菩萨一个也不见了,赶忙去禀告师父。老道一听也感到很奇怪,因为他昨晚上香的时候,几位菩萨还端端正正地坐在神龛上面。于是就四处寻找,结果在西北紧挨着营盘岗的那个山头上发现庙里的几尊菩萨都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

  老道连忙吩咐把菩萨请回去。哪知十来个小伙子无论怎么用力,菩萨却纹丝不动。当晚,菩萨托梦告诉他:“寄在庙里的那个死人,生前在任上贪赃枉法,一身的铜臭霉气。瘟神停尸庙中,已经沾污了洁净之地,我们是决不再回去了。”老道一觉醒来,连夜来到菩萨跟前,燃起高香,祷告说:“既然菩萨不愿回去,弟子一定另修庙宇供奉。”于是,第二天,庙里的所有道人都出外四处化缘,老道来到三游洞,请住在那里的四川张道人帮他们一起重修西陵山庙。

  于是,新修的西陵山庙,不仅规模比原来的庙大,而且山门正对着宜昌主城区,顺着那条地名叫毛狗冲的凹处望过去,城内的景物依稀可见。而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公元年末年,西陵山庙曾由四川张道人扩建,建有灵官殿正殿等大小房舍十余间。寺庙的山门正对宜昌城,门上石匾上刻有“西陵山”三个大字,为当时宜昌著名的寺观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宜昌沦陷,西陵山被日寇炸为废墟。解放后,西陵山庙遗址被辟为农田菜地。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