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宗教面面观(46)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宜昌宗教面面观

  四十六玉泉寺

  据那本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年编撰,共计卷万字的东湖县志记载:““普溪坪兴福寺,汉时已建。”这恐怕就是宜昌地区关于佛教寺庙的最早记录。玉泉寺志也记载有“东汉建安年间公元年普净和尚来此结茅为庵。”史料里记录有:晋代当阳建紫盖寺,梁代宜都建明月寺,隋代当阳建玉泉寺,这标志着宜昌佛教由此而兴盛。

  最为重要的是公元世纪,智者大师驻锡玉泉,不仅形成了佛教中的天台宗教义,而且修建了玉泉寺覆船山下的玉泉寺同时也是禅宗北祖神秀的道场,神秀大师就是从这里走到京城洛阳,成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的。玉泉寺内最有名的当属那座十三层北宋铁塔,塔身有铭文记载:弟子郝言同“舍铁七万六千六百斤,诣景德玉泉禅院,铸造佛牙舍利宝塔一座,一十三级。”宋景德年间就是公元年,这座为了供奉佛牙舍利而建的铁塔落成的时候,也正是江西以瓷器闻名于世的景德镇命名之时。

  值得惊讶的是年,有关方面在维修当阳玉泉寺北宋铁塔时,从地宫砖石结构六角形的石函中发现舍利颗,佛牙舍利一颗水晶石佛珠颗,紫色水晶石粒,唐宋古币枚。重要的是石函上刻有铭文,明确记载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年,武则天为了祈福皇帝,令天下各州修建舍利塔,每座舍利塔送佛舍利粒。应召进京的玉泉寺法师弘景也将舍利带回寺院后,在大周寿三年公元年,集合僧俗两界余人,举行了隆重的舍利入塔的仪式。

  当时玉泉寺还没有铁塔,只有一座七级砖塔,舍利就下葬在砖塔下的地宫里。经历历朝历代风霜雪雨的摧残,到宋代的时候,砖塔早已倒塌不存。公元年,宋仁宗赵桢登位,史称北宋天圣元年,也就在那一年,玉泉寺的方丈广教在倒塌的塔基处发现了地宫里的石函,取出舍利,恭恭敬敬的保存寺中。直到宋嘉佑六年公元年,为了更隆重的“安葬上件舍利,建铸铁塔一座,高八丈计一十三级”。铁塔修好前,那些舍利和佛牙又重新置于地宫中,这一放就是近千年,能被重新发现也算是个奇迹。

  玉泉寺的名气很大,南北朝大通二年公元年,梁武帝敕建“覆船山寺”隋开皇十二年公元年,智者大师奉诏建寺,隋文帝赐额“玉泉寺”唐初,玉泉寺与浙江国清寺山东灵岩寺江苏栖霞寺并称“天下四绝”宋景德天禧年间公元年,宋真宗和明肃皇后对玉泉寺加以扩建,并改额为“景德禅寺”,寺院规模达到“占地左五里,右五里,前后十里,为楼者八,为殿者十八,僧舍三千七百”,被誉为“荆楚丛林之冠”。明初恢复“玉泉寺”的名号。明万历年间公元年,明神宗敕赐“荆楚第一丛林”的匾额。玉泉寺也是年全国首批重点对外开放的寺庙之一。

  可是名气最大的还是罗贯中三国演义一书中的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摘录其中一段:却说关公死后一魂不散,荡荡悠悠,直至一处,乃荆门州当阳县一座山,名为玉泉山。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净,原是汜水关镇国寺中老后因云游天下,来到此处,见山明水秀,就此结草为庵,每日坐禅参道,身边只有一小行者,化饭度日。是夜月白风清,三更已后,普净正在庵中默坐,忽闻空中有人大呼曰:“还我头来!”普净仰面谛视,只见空中一人,骑赤兔马,提青龙刀,左有一白面将军右有一黑脸虬髯之人相随,一齐按落云头,至玉泉山顶。普净认得是关公,遂以手中麈尾击其户曰:“云安在?”关公英魂顿悟,即下马乘风落于庵前,叉手问曰:“吾师何人?愿求法号。”普净曰:“老僧普净,昔日汜水关前镇国寺中,曾与君侯相会,今日岂遂忘之耶?”公曰:“向蒙相救,铭感不忘。今某己遇祸而死,愿求清诲,指点迷途。”普净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后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后人题一联于其庙云:“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这才叫佛法无边呢。

  作者闲话: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