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1/2段
听到动静,最先跑出来的是一个小孩子,穿着厚厚的棉袄,短短的头发,一双眼睛亮晶晶的盯着王振瞧。王振笑了一声,伸手拽过孩子,道:“叫叔叔。”
“叔叔。”小孩的声音甜极了。王振心里一乐,变戏法一般拿出几颗糖果塞在了小孩手里。小孩乐呵呵的抓着糖,也不急着吃,而是歪着头打量另外两个陌生人。
杨书羽蹲下身,盯着小孩看了一会儿,刚准备开口,后面又走出来两个人,一名苍苍白发的老妇人,还有一个头发挽着发髻的女子。两人都穿着夹袄裙,看上去气色都非常好。
见到老妇人后,杨书羽原本蹲着的身子慢慢挪了几步后,跪在了地上:“妈,我回来了。”
“哎。”老妇人见到阔别多年的儿子,也是激动万分,哪怕早知道杨书羽这几天要回来了,也忍不住激动得喘了几口气,见到儿子她很开心,但是同时她又不希望儿子出现在面前。毕竟如今的形势,即便是作为一名妇道人家,她也知道时局不稳,寇匪难除。早些年将儿子送出国的时候,便存了儿子用不回来的念头了。可没想到,七七事变刚过,儿子便回来了。一时间,说不出是喜还是悲。一旁看着的女子见杨书羽一直跪在地上,便推了推老妇人,道:“妈,书羽还跪着呢。”老妇人这才回过神来,慌忙伸手将杨书羽扶了起来,念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大嫂。”杨书羽恭恭敬敬的向那女子行了一礼。女子往旁边侧了侧,避开了这一礼,道:“书羽,在外面吃苦了。”说完便唤过那小孩子,道:“景儿,这边是你二叔,小时候还抱过你呢。”
“二叔。”杨文景亲亲热热的喊了一声,随后问道:“二叔,你在外面学了那么多知识,回来可是也要当教书先生。”
杨书羽楞了一下,一时间没有回答,反而是那女子开口道:“小孩子别乱说话,你二叔才回来,还没休息呢。”说完,朝杨书羽歉意的笑了一下道:“小孩子不懂事,书羽别介意。”
“景儿倒是聪明的狠,二叔都还没想好呢。”杨书羽回头便招呼杨柳过来,道:“妈,大嫂,这是我学生杨柳,跟了我不少年。”杨书羽在外面收养了一名孤儿的事情,杨家早有耳闻,如今见到人了,自是不会介意,反而欣喜万分。毕竟杨家虽然家大业大,但是人口单薄,相比街坊邻居,稍显冷清了一些。
“老妇人,大夫人。”杨柳连忙笑盈盈的开口。他本就得秀气,声音更是甜,脑袋瓜也转得快,一股子机灵劲儿。杨老夫人越看越喜欢,道:“喊婆婆,这是你婶婶。赶路累了吧,瞧这小脸冻的,这小身板瘦的,我就说那洋人的玩意,我们华夏人肯定吃不惯,回头奶奶和你婶子给你做好吃的。”
“那谢谢婆婆了。”杨柳又脆生生的喊道。老妇人更是喜不自禁,恨不得这会儿便去厨房做好吃的。倒是杨家大嫂道:“书羽想必也累了,要不先去休息一会儿,这马上就中午了。我这就去做吃的。”说完回头,对王振道:“王士官,太谢谢你了,一会儿留在这里吃中饭”
王振连忙拒绝了,表示自己只是送人的,这会儿还要赶回营里。推脱了一番,杨家也没有再强留,王振便告辞离开。杨书羽跟着将他送出来,犹豫了一会儿,问道:“一白可是期住在京平县了。”
“那倒没有,他还住在富水城。只不过最近局势比较紧张,难以抽出时间回来了。”
“那辆老也还留在富水城。”
“梁老年级大了,念旧。”两人说着,已经出了巷子。王振这才向杨书羽告辞后离开了。
看着车离开,杨书羽也没有往回走,而是围着小城转了一会儿。这里没什么变化,那桥还是那桥,那树也依然在水边疯。记忆里的格局一点都没变,连那灰旧的城隍庙也保持着先前的模样。他记得古庙隔壁是一个小私塾,原先父亲便在这里教人念书习字。走得近,隐隐有激昂的声音传来,念得并非三字经诗经,说的也不是做人的大道理,而是对如今时局的分析。而这个声音,他记得,顺着声音看过去,越过窗户,看到了那站在讲台之上的男子,穿着厚厚的衫,脸上也带着一副眼镜,正在白板上写下了复兴华夏四个大字。也许是注意到了外面的视线,那男子也抬眼望了过来,有那么一瞬间的怔愣,随即又移开了视线,继续讲了下去。
杨书羽站在窗外听了一会儿,小的时候,父亲经常教的便是三字经诗经一类的东西,说的越多的便是人生在世,安于现状,明哲保身。正所谓大隐隐于林,小隐隐于世。那些有经世之才的人都对这乱世无作为,更遑论他们这些平头百姓了。而那个时候,他便会反驳,觉得既然生逢乱世,又怎能苟且。如今多年过去了,时局朝着越来越糟糕的方向发展了,那个以前唯父诺诺的兄也将心打开了。果真是乱世造就人。
没过多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