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第2/2段
几人分了两路,沿着富水城南北开始走访。
杨书羽选择的是北片,北片背靠大山,地势偏远,多田,却也多贫困百姓。他走完富水城北边的一条街后,竟然碰到了陈一白。陈一白似乎刚从警察所出来,正抬头望着他,眼里也有些诧异。
“我都不知你还在富水城。”陈一白走了过来道。
“因为学堂的事情耽搁了。”
“可是学生都没去了。”陈一白皱起眉头道。这个理由太好猜了,原本富水城就不太富裕,能够负担起学费的人也少,自然真正能够进入学堂的人本来就少。但是杨家的学堂却并非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从杨老先生那一代起,就一直有减少学费,收些困难孩子的先例,这个习惯一直保持下来了。但是如今,杨书华却不在了。不管是学生还是学生的父母,都要担心这个问题了,自然观望得多,来的却少了。
“所以我打算去学生家里看一看,顺便说一下情况。”这些学生是杨书华倾心多年所教养出来的,如今弃学了,着实可惜。
“也好,我与你一道去。”
“乐意之至。”
两人出了北街,便进入了乡间小路。一眼望去都是山丘高山,山丘之上作物势很好,远远望去一片绿意盎然。反倒是山脚之下那如同分割出来的田间地头只是微微的冒出一些青葱的绿意。
两人五谷不分,自然分不清楚这些作物,但是想来已经五月了,正是麦子的生期,而水稻,也才刚刚发芽。乡野的住户分布得比较散,多是三五家自成一个湾落。杨书羽和陈一白靠着询问他人,才一路磕磕绊绊的走访着。农家人多敬佩先生,知道是学堂的先生后,指路得更勤了,甚至有的还直接将人给引了学生家里。
得知是杨先生的弟弟,且是为家中的孩子而来。这些老实勤劳的人们都很受宠若惊,但是毕竟对学堂今后的发展走向不明,所以才耽搁下来,如今先生亲自上门解说了学堂会继续办下去,且已经请来了好的先生。可梁老的名头一出来,打退堂鼓的也多了。杨书羽也不见怪,直言以前如何,今后还是如何,先生变了,但是学费什么的,还是和之前一模一样。
随着杨书羽的保证,乡人们多都答应一定会将孩子送过去。毕竟生在寒门,又怎么没有希望出一个贵子的念头。
走了一上去,眼看着就要中午了。杨书羽与陈一白谢绝了一位乡人的留客,起身离开了。这里已经靠近山脚下了,高山就再咫尺之遥。他以为这已经是最远的村落的,但是站在弯头望过去,却见靠山的地方,还有炊烟撩撩,许是那树丛遮挡之处,还有人家。
“不知,那里可有学生?”杨书羽轻声问了出来。陈一白也是一愣,尚未回答,那将他们送回来的乡人,便道:“以前倒是有的。”
“以前?莫非已经大了。”杨书羽疑道。
“非是大了,只因为张家出了事情,所以张家小子就没有再读书了。”
张家,张家小子。“莫非是张子安。”
“是了,就是他了,他家里男人去得早,只留下了孤儿寡母的三人,若非杨先生垂怜,只怕学堂都去不起了。”杨书华的学堂收费本就少,一般家庭咬咬牙撑一撑,也能将孩子送到学堂去。可这张家,却不是咬不咬牙,撑不撑的问题,而是根本撑不起来。
原是张子安呀。杨书羽多次从杨书华口中得知他家的事情,上次还听闻他妹妹似乎不行了,正要寻棺材板儿,杨书华还帮忙来着。只不过这棺材板倒是杨书华自己先用上了。
想及此,杨书羽的心情又下来了。陈一白见他神色不对,便问道:“可有不妥。”
“这张子安,我大哥生前时提及。既然到了,便去看一看。”
两人决定了,便沿着田埂走了过去。一路之上,杨书羽简短的将张家的事情说了一下,陈一白听完也沉默了。世道乱,生活悲惨的人很多,一个个的去同情肯定不行,但是发生在身边了,搭把手还是可以的。
作者闲话:
后方高能,亲们,千万不要错过哟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