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与死的缝隙第2/4段
但很多人会因此质疑,会觉得既然20岁之后人的大脑就会不断变笨,那为何人类在20岁之后还能够学习大量的知识,还能够储藏越来越多的记忆。假如这项研究是正确的,那么人类从出生到三岁之间,脑细胞的增值速度是最快,但偏偏,人类最缺失的,就是三岁之前的记忆。
这项研究的结果和人类本身的常识性认知是相互违背的,所以一直以来,对于大脑的研究都被禁锢住了,无法再进一步。
而对于此,林修远却有不同的观点。在他的眼中,人类的大脑其实和电脑没什么不同。脑细胞的不断死亡的确证明了大脑在不断的衰退,但是正如电脑在不断的使用后CPU的自然老化一般,它只代表着大脑吸收外界事物、对外界的信息反馈不断变慢而已,和信息的存储并无直接关联。
举例来说,就是电脑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运行速度会越来越慢,但是使用过程中电脑里所储存的数据却是越来越庞大。而人类的大脑也是一样,脑细胞和记忆其实并无直接关联,真正储藏记忆的并非是脑细胞,而应该是电波。
就如电脑术语中的0和1,1代表的是5伏电压,0代表0伏电压,电脑所有的存储与运算都是通过电子概念来完成的。由此,林修远认为,人类的脑电波才是记忆的关键。人类的记忆应该是通过脑细胞之间的神经递质来传递的,而记忆的本身,则应该是大脑在向神经元发射脑电波后,在大脑中遗留下了带有特定组合模式的电子微粒所形成的。
就这一点来说,人类的大脑绝对是电子最佳的储存容器。一个碳原子所携带的电子数量是6个,而一个氧原子所携带的电子数量是8个。大脑的质量仅占了人体总质量的2%,但它所消耗的能量却占到了人体消耗总量的25%。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通过脑电波的模式来进行输入或输出,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出生开始,不管做过什么,甚至是看到、听到、闻到、触摸等任何形式的讯息,都曾以特有的电波流经过神经递质,从而在神经递质中留下其独有的电波讯息。而回忆,则是当这则电波信息被重新激活,大脑中充斥的电子根据电波讯息组合排列,重新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信息。
灵魂的基础,正是基于大脑的特殊性而伴生的。
追溯到太古时代开始,灵魂便被认为是一种能量,一种带有主观意识性的能量。但在现在科学的研究中,能量自然发散的特性使得灵魂似乎根本无法存在为一个整体,更不可能带有主观意识。
可假若结合林修远对大脑的研究结果,那么一切便有了合理的解释。
灵魂的确是能量,当人类或其他任何生物活着时,人体的生物电磁场成为了灵魂的绝佳载体。而当人类死后,在死亡的瞬间,人类的大脑会瞬间形成大约等于2到35瓦左右的能量。大脑死亡瞬间所产生的念头、想法、回忆会以电磁波的形式承载着这份能量。当人体彻底死亡,人体的生物电磁场消失,这股承载着能量的电磁波便会脱离肉体,成为独立存在的灵魂。
因此,基于自己的研究,林修远相信灵魂是存在的。他相信灵魂的本质与无线电波没什么不同,只不过承载的能量更强,远强过目前所检测到的电磁波能量强度。但能量是发散的,哪怕是以电磁波为载体,能量也不可能独立存在很久而永不消亡。所以,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这股携带着能量的电磁波会被某些物体所吸收,并将这股能量储存在其中以减缓发散。
寄灵,所指的便是灵魂能量寄存于物体中的现象。
在太古时代,某些特定的环境下,一些感应敏锐的人发现了寄存于物件中的灵魂。他们或是研究,或是回避。就如东方的一些祭奠仪式中,人们会在祭奠中烧去死者的贴身衣物、以及一些随身饰品什么的,好让死者的灵魂早点超度,不要纠缠于世。
“是担心我,所以不肯离去吗?”
林修远在一片狼藉的屋中高声大喊,他睁大了眼睛,寄望于能够发现任何一点的异常。
蓦然,锈迹斑斑的镜中,一个幽绿色的模糊光影忽然出现,与镜中的林修远在恍惚中重叠。
“修志……修志,是你吗?”面色苍白的林修远哆嗦着嘴唇,颤抖的举起伤痕累累的手想要触摸镜中反射的光影。
激动的踏前一步,林修远的手穿越了幽绿色的光影,一切仿佛是幻觉,似乎根本不存在,只是林修远的想象而已。
“从而在神经递质中留下其独有的电波讯息。而回忆,则是当这则电波信息被重新激活,大脑中充斥的电子根据电波讯息组合排列,重新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信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