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皇子教育 从小做起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但见道路两旁,阡陌纵横,农夫们冒着仲夏的烈日,辛勤的除草垄土,只是希望能多一点点的收成。走了约一个时辰,到达金沙乡的鹊山林区,过去因为此地多李树,故又名李洋。

  现只剩稀稀落落的几棵李树,长得也不好,其他都是杂木,我要同学们就地找个阴凉处休息。但不要散得太开,等一下休息过后,校长要上第四堂课:政治课,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君王和大臣,如何妥善管理和统治国家的基本学问。

  天气开始澳热,休息一刻后,我要大家聚拢过来,把阴凉处让给女生和卫生部的长者。我首先唱二首诗,希望大家把它记起来,时时提醒自己,这二首诗都来自中唐诗人李绅,在八百多年前所做,诗名:悯农诗。

  第一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第二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

  两首诗中最重要的是:四海无闲田,说明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但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

  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国家的做高领导人皇帝,都在深宫中长大,身边的人只有也是在深宫中长大的宫女、后妃、太监、腐儒。协助皇帝管理和统治国家的大臣,都是只念四书五经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的人,见识浅薄,多不知民间疾苦。

  每每有人论及昏君,一般会拿一件贩夫走卒都耳熟能详的故事,说晋惠帝的傻。故事说的是晋惠帝执政时期,有一年天下大旱,老百姓饿死很多。

  当大臣将这一情况报告给晋惠帝时,痴痴呆呆的皇帝心中涌现出对子民的无限热爱,经过一阵子冥思苦想之后,给出了他自己的解决之道: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其实大家如果仔细看历史,晋惠帝堪称仁慈而且是个有情有义好皇帝,千百年来被人所嘲笑乃至唾弃。然而,说出何不食肉糜这句话的,真不是晋惠帝,而是封建帝制本身。只不过晋惠帝不懂得矫揉造作,说出了这句大实话而已。

  封建帝制之下,皇帝高高在上,哪里懂得民间之疾苦?除了刘邦、朱元璋这样草根出身的开国君主之外,又有哪个皇帝真正能体谅勤苦得百姓?何不食肉糜这样的疑问又岂止是晋惠帝一人?

  再看最近的例子,明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刚刚即位的崇祯皇帝一方面以雷霆手段解决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另一方面又提拔重用袁崇焕等人才,一时间中兴之主、雄才伟略、宸机独断等赞誉声不绝于书。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颇想有所作为的皇帝,也逃脱不了何不食肉糜般矫情带给他的宿命。

  备受崇祯皇帝器重的袁崇焕意气风发地赶赴宁远前线时,他的老部下毫不留情地给了曾经的统帅一个下马威闹饷哗变。也难怪兵士们会闹,几个月领不到饷银,吃喝无着还能怎么办?袁督师毕竟是袁督师,在辽军中尚存余威。

  他一方面积极弹压哗变、整顿部队,另一方面写奏折要求朝廷补发积欠的军饷。

  而天纵英明的崇祯皇帝是怎么批覆他亲手提拔的爱将的奏折呢?根据烈皇小识记载,崇祯皇帝召集群臣讨论请饷问题时,说了如下一段话:将兵者果能如家父子,自不敢叛,不忍叛不敢叛者畏其威,不忍叛者怀其德。如何有鼓噪之事?

  这段话说的是多么义正词严,多么理直气壮。在崇祯皇帝看来,袁崇焕怎么也跟那些俗人一样,动不动就伸手向朝廷要饷银,怎么就不能用爱、德、信去感化那些闹饷的士兵呢?

  显然,这位长于深宫之中的小皇帝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人是要吃饭的。所谓,当兵吃粮,天经地义。既然要让人家在前线拼死拼活地打仗,正常的粮饷总是要保证的。

  所以说,真正说出何不食肉糜的不是晋惠帝,也不是崇祯帝,而是封建帝制这个制度。因此将来的皇子,都要从小就到一般的学校上课,多交一些正直、有见识的朋友做发小,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才不至于受大臣蒙蔽。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