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副局长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女主角三十来岁,气质温婉,重点是会弹吉他,也要会唱歌。”周孟没有提人选,只提了要求。

  男主角和一个配角,给了师童和孔莫,其他的李孟便不管了。

  “片酬谈好了,那边也同意,按票房的千分之三算。”

  咋一听好像还行,不过从郭咏不太好意思的表情来看,大家都不看好票房。旅游局那边也没提过对票房的要求,重点放在电影的质量上。

  两千万只是拍摄成本,还有后期宣传,合在一起算三千万吧,一个亿票房算是保本。一个亿的千分之三就是三十万,如果十亿票房,那就是三百万。

  如果按保本来算,最终李孟能拿到手的也就是三十万。对比一下,男主角只给二十万片酬,就知道对方对票房的期待值不高。没准觉得能到一亿票房,就算不错。

  “我知道有点少,不过这是你第一部电影,质量如何大家都是有眼睛的,以后再拍其他电影,我保证给你介绍投资人。”

  “我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觉得,大家这么不看好吗?”李孟有些不爽。

  “没有大明星加持,一般都不会超过一亿票房。”郭咏对电影市场的数据,信手拈来。

  华夏的人口其实很多,足有二十多亿,但电影市场相当惨淡。一年好几百部上千部电影上映,其中米国大片五十部,但就这五十部,占了一半甚至更多的票房。剩下的国产电影,几乎全是陪跑的命,不亏本都能被夸赞一句不错。

  造成这个局面,也是有原因的,当初加入贸易协定的谈判,政府在电影市场上让利,具体措施文青李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但结果就是,一年允许五十部米国电影上映,但另一边却是芯片自主。

  经历过平行空间另一段历史的李孟,也不说好,到底这个互换是赢麻了,还是赢麻了。

  面对郭咏的经验之谈,李孟没再说话,郭咏说的是事实,这就是华夏目前电影市场的现状。国内的电影,没有大明星加盟,不是大制作,想要取得高票房,几乎没有成功的先例。

  对于这个现象,李孟有很多话想说,但还是决定先闭嘴,有了作品再说话。

  华夏不管是演员,还是电影从业者,但凡有机会的,优先去好来乌发展。演员在好来乌,哪怕演个配角,一回国就是载誉归来,直接晋升为大明星。电影从业者,镀个金回来,哪怕在那边只是当个场务呢,回国就是导演。

  这都不算什么了,如今流行的是直接考国外的艺术学院,学成回国那叫扶持国内电影产业。在国内读艺术学院,没有好来乌从业经验的,比如说李孟这样的,几乎是业内的最底层。

  想到这里,李孟反而庆幸,如果不是郭咏,怕是根本等不到执导的机会。

  这个项目,对于李孟师童他们来说是没有选择中最好的选择,但对于郭咏来说,即无钱也无利,还得白搭上这么多功夫,纯粹是亏本买卖。也不怪他人缘好,鲜少有人能为了朋友做到这一步。

  李孟理解不了这种为友情付出的高尚情操,毕竟他有病,有无法相信别人,建立起一段健康关系的病。

  “我跟师童先去当地勘景。”这涉及到调整拍摄计划,一旦拉上剧组,人吃马嚼的,一天啥也不干就是一大笔支出。所以,他想先把能干的事干了,勤俭节约从他做起。

  “好,我先给你支点旅费。”

  “行。”

  临走两验的,比如说李孟这样的,几乎是业内的最底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