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六月初一(1)第1/4段
大业五年,六月初一。
河西走廊,张掖郡城,互市,巳初。
万里晴空,艳阳高照,天空中的云彩低的触手可及,按照大业历法,今日是丙申日,亦是初伏第三天,但天气并不炎热。
随着一阵刺耳的嘎吱声,厚重的城门被缓缓推开,三十多名身着青灰色皮甲的士兵迅速列队而出,十多个弹指间,便在拥挤的人群中隔开了一条通道。紧接着,三名身着暗红色官服的中年官员,在六名士兵的拥簇下,缓缓登上了互市门前的望楼,原本还坐在地上打盹的胡商们,开始驱赶着骆驼缓缓站立起来,顷刻间,各种异国口音的叫嚷声,开始在互市门前此起彼伏。
他们中的大多人,都是丝绸之路上最常见的粟特人,深目高鼻,头顶毡帽,皆留有浓密的胡须,在经历了长途的跋涉后,他们的面容看上去虽然憔悴,但眼神却依旧精芒四射。他们从遥远的西域带来了珍珠、瑟瑟、香料和美玉,然后又把中原的茶盐、油铁、丝帛和瓷器带回西域,就这样不辞辛劳,无利不往,故人们都用“善商贾,好利”来评价粟特人。
去往西域的道路,自敦煌始有三条,它被人们称为“南道”、“中道”和“北道”,但不论哪一条道,都要经过漫无边际的沙漠和无人区,所以敦煌是丝路商贾们离开华夏时的主要聚集地,而为了祈求上苍庇佑,一路平安,大多商贾都会在这里诵经拜佛,开窟造像。
去往长安,进入中原的路,自张掖始也有三条,但北道要翻越陡峭的乌鞘岭,路途极其艰险,所以人们更愿意走中道和南道。然而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战乱,让无利不往的粟特人都对中原望而却步,直至隋朝统一中原后,吐谷浑依旧不断地侵扰着南道和中道的必经之路,让往来商贾们死伤无数,故粟特人便把张掖作为他们的首选交易地点,和来自中原的商贾以及朝廷官员们进行贸易,免去他们只身前往中原的风险,长此以往,张掖便成为了极其重要的丝路商埠。
“大业五年,六月初一,张掖郡城,互市开市!”
随着一声洪亮的报唱,互市的开市鼓被重重敲响,此鼓每六个弹指敲响一次,共计敲击一百次,待开市鼓闭,互市才算正式开市。
河西本是边陲之地,处处都是异域他乡之人,为方便管理,大业律法明确规定,每日的亥初至巳初为宵禁时段,闲杂人等不得入市。而在互市内又分有街坊,宵禁后坊与坊之间也不能随意走动,但在各自的坊里却并不受限制,甚至可以歌舞升平通宵达旦,所以虽有宵禁,互市内却并不冷清。
待得开市鼓起,率先争抢入市的都是那些远道而来的商队,他们必须在开市鼓闭之前,将骆驼上的货物清点入库,否则会耽误时间,影响生意。因每个商队都有互市内对应的商家引领,且关照在前日便已办理完毕,故城门吏对他们的勘验并不算严苛,商队们很快便纷纷入了城。
整个互市坐北朝南,朱红色大门的顶上有一块巨幅牌匾,牌匾上赫然写着四个烫金大字:“万国互市”,据说这是皇帝杨广御笔亲书,而顺着牌匾再往上看,在互市大门的城楼上,又苍劲的写着三个隶书大字:“黑水国”。
黑水国不是一个国,而是一座城,因毗邻黑水而得名。黑水又称弱水,自祁连山起,一路向西流入居延泽,由于黑水丰富的水流量,在沿途造就了大片绿洲,张掖郡城便依黑水而建,也因黑水而生。
据说粟特人的祖先是月氏人,以前就生活在离张掖郡城不远的昭武附近,后匈奴入侵,月氏人才举族西迁至中亚河地区,枝庶分王,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火寻、戊地九姓,皆氏昭武,故粟特人又称昭武九姓,而黑水国正是月氏人曾经的国都。
匈奴击走月氏后,黑水国区域属于匈奴觻得王的领地,故把黑水国更名为觻得,汉武骠骑大将军霍去病两征河西,致匈奴大败,汉武帝于元鼎六年设河西四郡,张掖郡治觻得,自此,黑水国便成为了汉王朝在河西走廊中部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但由于汉朝移民大量迁入,完全超出黑水国周边环境的承受能力,导致黑水国区域的土地大量沙化,东汉晚期,张掖郡城便移出了黑水国,搬迁到了现在的郡城位置,直到隋初,黑水国才再一次被重新启用,不过已更名为巩肇亭,成为一个不知名的粮仓。
大业初年,黄门侍郎裴矩奉皇帝命经略河西。裴矩初到张掖,便开始重振互市,将几乎废弃的巩肇亭改建一新,成为丝绸之路上的第二大互市,而第一大互市就在张掖郡城西北方向二百里的骆驼城,只因黑水国互 黑水国不是一个国,而是一座城,因毗邻黑水而得名。黑水又称弱水,自祁连山起,一路向西流入居延泽,由于黑水丰富的水流量,在沿途造就了大片绿洲,张掖郡城便依黑水而建,也因黑水而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