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梁祝(番外 )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新帝么?公子有人推荐,不过谢丞相觉得不妥,随便换掉就好。但朝堂是否能安稳他就不保证了。”

  才登基三年,就如此果断让位。该说什么好呢?

  这随便二字,真可谓相当随便了。

  谢安觉得,他要是看到新帝是挽莲,也没什么可惊讶的。但不是。

  是个籍籍无名之人,性情,最多可称赞一句稳重。

  他人穷尽一生算不得天下。结果得了天下之人,就这么简简单单一封信送了出去。

  他用三年打这天下有何用?

  为权势?那他那种人还能放弃帝位死的如此干脆?

  谢安头一次看不明白一个人。在他登基为帝之时,他曾以为他看懂了。如今看来,又好像完全未曾看懂。

  ……

  梁山伯一直想要面见马文才。

  为何?

  为这天下百姓。

  他举兵多年,即便战无不胜,可这一路,多少将士血染沙场,再也无法回家。养民生息,以德服人。他都未做到。

  姜晨如旧封了他县令,作为这个故事的主角,梁山伯身上确有可取之处。比如他治水不错,又比如他可以凭借他的德行稳定部分局势。

  初时,借由祝氏相助,他政绩优异。在流民变乱中,他因着祝英台而借到祝家粮食,成功平乱。

  可惜官场不比书院,阴谋诡诈花样百出,梁山伯不愿同流合污自诩高洁,已引得许多人不满。

  梁山伯何许人也?认定之事十头牛拉不回来。追随祝家的佃户愈来愈多,梁山伯理直气壮坚持自己的正义,认为士族与平民其实并无差别云云。

  起初祝母觉得他言之有理,听从其言提了佃户工钱。但梁山伯求得却不是银钱,而是地位的提升。他不希望看到百姓因穷困潦倒而成为奴隶,他希望双方尽可能相互体谅。一而再再而三后,祝母也极为不愉。

  她直言对梁山伯,不要因你过去的贫困而过分同情祝府的佃户。你如今也算士族的一份子,身份尊卑该心中有数。祝家家大业大,请佃户过来是为做工,不是专为同情他们的。

  什么平等而待彼此体谅?若是如此,岂非工不为工,商不为商,天下大乱。

  简直谬论。

  “挽莲将军也曾是马府侍从,娘,你可见当今陛下对他如何?陛下都不在意这些虚名。”

  祝母冷哼了声,“他曾是马府侍从不错,可如今挽莲乃是当朝一品将军,且战功赫赫。”

  两人一问一答之间,言语再次提及乱起前定下的土断政策,即便祝英台喜欢他,可涉及祝府利益,祝母因此极为不快。

  “如今战事顺利,但征兵消耗仍然巨大。朝廷实行土断,正是为编收户籍充实国库。观当今陛下,虽看着温文尔雅,但行事却是绝对的干脆利落。日前传闻他杀了朝中叛党余孽,据山伯观察,那些皆是世家巨富。王谢已递呈辞表,萌生退意,娘,祝家朝中无人,更应该明哲保身才是。”

  祝母知他所言不假,可如今已别无退路,冷哼了声,“危言耸听。我打理祝家庄多年,孰是孰非心中有数,不必你这小辈指手画脚。”

  两方观念不合。

  祝英台夹在中间,极其为难。

  正如祝英齐当初忧虑的那般,梁山伯过于维护弱者,他维护佃户,而偏巧,祝家有很多佃户。加之祝氏过于宠爱祝英台,梁祝成婚之时分了千亩良田过去,祝家几位兄长看不过去,冷嘲热讽煽风点火。

  怎会没有矛盾呢。

  眼见着两方闹得越来越僵,祝英台试图劝阻,却毫无效果。

  这并不是他们之间横亘着个马文才的世界。姜晨并未对他们做什么,甚至乐见其成。他们近乎一帆风顺,祝母自然只看到梁山伯出身贫寒,感受不到梁山伯的品德美sp;她直言对梁山伯,不要因你过去的贫困而过分同情祝府的佃户。你如今也算士族的一份子,身份尊卑该心中有数。祝家家大业大,请佃户过来是为做工,不是专为同情他们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