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漠西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一盏茶功夫后,伊稚斜单膝跪地,左手搁在右边的肩膀,道:“右贤王伊稚斜恭迎海神紫姬大人回漠西。”

  海神紫姬大人?我抓抓头发,蹙蹙眉头,哭笑不得。这羊脂白玉手镯,是给我的感应装置,添加了一些能与血产生化学反应的物质,也解释得通。至于,那七匹红狼,可能与念奴作为驯兽师的身份有关。怎么到了科技相当落后的古代,大汉当我是朱雀命格,匈奴又当我是海神。话说,中国神话里,有紫姬大人这号人物吗?

  我还傻乎乎地思忖之际,伊稚斜部下的匈奴骑兵押着张骞和甘夫,已经全部赶过来了,穿戴整齐,毫无酒色之气,皆在等候伊稚斜的号令。

  “回漠西。”伊稚斜将缓不过神来的我抓在胸膛前,纵步上马,扬起马鞭,喊道。

  紧接着,众人都上马。张骞和甘夫被分别扔在马背上,像包袱一样横跨着。而念奴喜滋滋地抱着小白,爬上一头樱红色的小毛驴,在鞭子上吊起一颗糖葫芦,诱惑着小毛驴前行。

  大约跟着队伍行了三个月有余,夏天只剩下一个尾巴。越往西,头顶的那轮月亮越清冷,像块化不掉的冰,照亮青黄相间的草地上露出的白骨。

  漠西,大致的位置,应在西伯利亚地域,酷冷难耐,人烟稀少,是块遭人嫌弃的领地。右贤王的地位,不比左贤王,大多军功高但出身不好,困在苦寒之地,利于中央王庭的控制。毕竟,肯去这种容易被冻死的地方效力的平民,并不多见。

  这里,大概只有一个季节,便是冬季,初雪未降,寒霜打了一片,彻骨的冷,叫人再也念不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风雅。这里,大概只有一种树,便是松树。落叶松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紫红色的球果点缀其中,也散不去其中的冰凉。

  右贤王的部队驻扎在贝加尔湖畔的草原。贝加尔湖,即是中国古籍里常道的北海。面积广阔,幽蓝清亮,呈新月状,景色怡人,若不是这瑟瑟发抖的冷,称得上归隐的好去处。在湖的浅水区里,几个匈奴男童扎着裤腿,将抓到的鱼虾扔上岸边,而匈奴女童兜起腰间的皮裙,一条条地捡起来。他们的小脸冻得紫红紫红的,却玩得不亦乐乎。

  草原上,绵羊和耗牛悠闲地游荡着,离那些白帐篷远远的。帐篷,皆是落叶松搭建,围裹着两三层羊毛毡,用马鬃拧成绳子捆绑。从外表上看,清一色的,分辨不出主次。

  伊稚斜见我畏寒,吩咐骑兵回家整顿,就领着我去了他的帐篷。而念奴抱着小白,看到爬在落叶松上的紫貂,口齿被寒风灌得不清晰,奶声奶气地喊着“袄子、袄子”,兴奋不已,拖着甘夫和张骞一路追赶。当然,作为人质,几个看着家门口却迟迟不能踏入的匈奴骑兵必须跟着,低低地咒骂,却惧怕那只打着哈欠、偶尔露出凶相的小白。

  帐篷的规模,倒是体现了尊卑。伊稚斜的,几乎是普通帐篷的三倍。里边用羊毛毡隔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估计是他的寝居,进不去,也不愿意进去,另一部分就是用来会见宾客的。正中央,安放着三尺高的火炉,两个婢女正跪在地毡上添加柴火。火炉上方,对着帐顶的天窗,利于通风,又不致于招惹冷气流。火炉的东侧,摆放着碗橱,皆是各种形形色色的酒杯,以骨头制成的居多,望了几眼便毛骨悚然。火炉的西侧,又铺了一层捻金黑虎皮,做工粗糙,和念奴绣的丑鸭子有得一拼。几张矮脚的雕花木桌,再无其余的装饰,单调乏味。不是说这个伊稚斜略懂大汉文化吗?布置上,好像出门打仗似的,缺乏品味。

  晚上,伊稚斜以家宴的形式招待我和念奴。至于张骞和甘夫,他的态度冷淡,安排在别的帐篷里看守着。伊稚斜有两个阏氏。一个是地道的匈奴人,叫胡阏氏,身材短小矫健,微黑的脸蛋,透着高原红,反正我是欣赏不来她的,彻骨的冷,叫人再也念不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风雅。这里,大概只有一种树,便是松树。落叶松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紫红色的球果点缀其中,也散不去其中的冰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