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会玩的孩子(上)第2/2段
有些小河蚌的贝壳前端拱起突出比较明显,显得比较高拔,有一定的防守优势,多数的小河蚌的贝壳前端的高度比较一般,不是拱起很高,这种贝壳的正面防守就没什么优势了。
比赛前,双方把自己的贝壳放在一定的距离上,一般距离由双方自己确定标准。接着就是猜谁先手开始推,一人一次,直到对方的贝壳被自己的贝壳骑在下面,输掉贝壳这一局比赛就结束了。
宁声涛在很小的年龄就是推贝壳的高手,他先手的时候总是能够比较有把握的把贝壳推到对方比较难受的距离上,要发力攻吧,距离有点远,不发力吧,自己又必须让贝壳动,稍稍动一点距离的话,又变成很适合让宁声涛发力进攻的局面。宁声涛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曾经对他“隐身帮”的小弟们吹嘘过自己赢了超过三千只贝壳。加上自己辛苦寻找的优质贝壳,好看的贝壳,宁声涛曾经拥有超过一万只贝壳,直到他读中学时贝壳才因为搬家的原因遗失的遗失,碎裂的碎裂。
翻贝壳的游戏相对容易很多,简单很多。游戏是大家捧着一把贝壳在双手中,在一定的高度往桌面或者地面上撒开。被撒出去的贝壳有可能是正面趴着,也有可能是背面仰着。正面趴着的就自己收拾好,背面趴着的就需要自己一个一个去用指头把它们翻过来。由于有些贝壳出现仰面的时候却被另外的仰面或者正面贝壳压着的情况,这个游戏的难度就出现了,乐趣其实就在这里。
如果先手玩游戏的人在“解”被压着的仰面贝壳的时候把压着的贝壳碰动了,那他就输掉了机会,需要改由玩游戏的对手来“解”,如此轮换。很有点斯诺克里面“解”斯诺克的味道。真正的高手,一把撒出去,基本上没有几个这种复杂难解的情况,几乎能够顺利的把所有贝壳都成功收回去。
游戏的彩头是什么呢?输赢就是,每个人按照先手后手撒对方带来的贝壳。最初游戏的时候贝壳的数量是对等的,比如宁声涛带着50只贝壳,那和他比赛的对手也带着50只。宁声涛先手甩了对方的50只贝壳出去,如果全部都成功收回,那他就立于不败之地了。接着是对方撒宁声涛的贝壳,撒出去出现了难解的“贝壳斯诺克”,就有可能给宁声涛赢取这些贝壳中的几只贝壳的机会。
接着宁声涛赢取了对方4只贝壳,下一次再撒的时候,对方也只能撒宁声涛46只贝壳,就是说双方再次以对等的数量开始新的游戏。如果第二轮比试中,对方又赢回了宁声涛的4只贝壳,这个时候双方手中都又回到各自拥有50只贝壳的局面,但游戏不是这么玩,赢得的贝壳是不能再参加下一轮的游戏的。就是说,下一轮双方各自再撒贝壳的时候不是回到50只,而是进一步下降到42只贝壳的较量。
有时候这个游戏为了增加难度,还会规定一个撒贝壳的面积和范围,范围越小,重叠起来互相压着的贝壳就越多,也就是“贝壳斯诺克”越多,玩起来就越有意思。如果范围撒开太大,每只贝壳完全独立自在,几乎就没有太多的难度了。当然,在翻贝壳的时候也有可能失误,往往是越小的贝壳翻起来要越小心,不注意的话就指头位置不对,力气用的不对就会翻不过来,只要动了贝壳,而贝壳又没有完成翻转,就必须把翻贝壳的权力交给对手了。这也有点像斯诺克中的轮流上场,如果一人能够把所有球都打入,就叫做一杆清台。在翻贝壳的游戏中也可能出现由一个人完全收回贝壳的情形,类似于清台。
这是许多宁声涛那个时代的孩子都会玩的游戏,进入21世纪之后,很少看到孩子在玩这个小游戏了。
还有其他孩子不玩的贝壳游戏。为什么说宁声涛到考上初中的时候他会对朋友骄傲的说自己有上万的贝壳呢?是他数过还是别人帮他数过?
如果你尝试一下数什么东西从1数到1万,累不累?就算让你数1万张一元钱的毛票,恐怕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数。就算一秒数3张,效率很高还不数错的情况,也要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万一不小心数错了,那费的时间就多了。
宁声涛没有专门去数过那些小到只有小指头盖儿,大也只有两个大拇指盖儿的贝壳。那他怎么能确定自己贝壳的总数呢?因为他玩的游戏使他知道自己拥有不低于一万只贝壳。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