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将起航未起航(下)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宁声涛在教育局当中层领导的八叔宁国启给父亲宁愿基分析为何建议宁声涛去农村里的秋夕中学复读的原因。

  “我大概明白了,你的意思是不是说秋夕中学更注重数量,把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尽可能培养提升到能够考上本科,他们的教学比较注重基础能力比较注意对普通平庸基础差的学生的培养,他们既缺少优秀生的苗子,也缺少培养优秀生的经验。江龙就不一样了,他们最擅长的是把优秀苗子培养到考上重本甚至考上最名牌的那些大学,他们的侧重点更在意优秀学生的提升空间,对基础更差些的学生第一关注度不够,第二方式方法没那么适宜。”

  “对咯,不愧是教过书的,一点就明了。江龙中学和秋夕中学都是全市教育系统里的极致,各自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江龙中学是名牌中学,受限于老校区教室等硬件条件,他们不可能招收很多学生,于是他们就侧重于抓尖子抓特优生,保他们的重本升学率在全市的地位。那就就算总人数干不过其他名校,至少重本率和人数是亮点。秋夕是新崛起的学校,大约98年应该可以通过市级重点中学考评组的考评。他们没有多大名气,招不来名牌大学的教师,也找不到特别优秀的尖子生,所以他们就只能先抓数量,以后发展起来了再考虑质量问题。他们的高三和复习班这两年特别擅长把本科线下100分甚至120分的学生提上来。”

  “那江龙中学是特别擅长把重本和普通本科三十分差距中的学生培养到重本水平,是吧?”

  “就是这么回事儿。再打个比方吧,秋夕擅长的是培养学生基本功,你能很好的学到最基础的技术和武功,做个普通的中等武士和技工江龙则擅长培养学生高级功夫,更容易培养出武林高手和工程师。说实话,小涛的数学和英语都是这个很难补上高分的,他应该适合去秋夕补基础,只要数学英语的基础补上一些,就一定能上普通本科。如果说历史确实是机读卡失误,历史分数也能达到平时水平,说不定也有机会冲一冲重本。”

  高四的生活其实非常枯燥,可宁声涛通过高四这个“延长线”还是得到了很多,实现了他的部分梦想。

  如果说高一到高三是正常的人都需要经过的学习历程,那么高四就只能算是“延长线”。据宁声涛了解,他们那一代人,也就是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初的70末80初的人,大约在宁坚和宁坚所在省小学覆盖率是97以上,就是说如果有一万个小孩,就有九千七百人读完了小学初中升学率是80左右,那九千多人就会有七千八百多人读过初中高中升学率是45以上,那七千多人里就有三千五百人读过高中高中复读率大约为15,那就有五百二十人有过高中补习复读的经历。

  宁声涛那一批人没赶上国家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所以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读完了小学,也不是90以上的孩子都能读上初中。宁坚当时的万人升学比是19,也就是说一万个小孩子里最终读过大学考上大学的只有190个,这还是省内教育水平较高的宁坚。

  一批特别贫困特别艰苦的孩子,他们连小学都没读完,那个时候国家还无法保证九年义务教育,也没有切实有效的教育扶贫。这些孩子今后的出路是?

  一批孩子在读完小学之后就掉队了,他们几乎没见过中学。

  一批孩子在读完初中之后要么就业,要么去了中专去了技校。这些人后来大部分成为一些行业的专家一些基层机关事业单位的领导,成为一些成功的商人。

  一批孩子在读完高中之后没进过大学,这些人似乎没有那些读中专和技术学校的孩子成功。

  一批孩子读完了大学,这批人中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有的非常迷茫和困惑。

  为什么那个时代读了中专和技术学校的人成才率高呢?那个时代的中专并不容易进的去。宁声涛江龙中学班上二十来人参加了中专的考试,结果能考上的仅仅只有八人,其中包括班上的学霸高慎黎。八人考上后只有五人真正去读了中专,另外三人后来读完高中考上了大学。这个班级考中专的成功率只有不到50,可这个班级的孩子最终大学的升学率却达到了75。可见当时大学比中专还更容易考上,当时的中专集中了一批优质学生,他们因为;一批特别贫困特别艰苦的孩子,他们连小学都没读完,那个时候国家还无法保证九年义务教育,也没有切实有效的教育扶贫。这些孩子今后的出路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