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复读生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宁声涛成为千千万万复读生中的一个,他比他的一些朋友和后来的同事都多了一段复读补习的历史。

  世界上并不只有中国才有为了考上大学或者考上理想大学进行的高中生复读现象,其他很多国家也有,但是中国的复读现象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具有中国特色。

  绝大多数国家多不鼓励学生复读,尤其是高分复读,认为这会破坏公平。中国的高中生复读主要也有两种人,一种是希望考上大学的,一种是本来考上大学了但不是最理想的大学和专业于是复读之后重考。在中国,这两种复读一般都是被人提倡和尊重的。

  宁声涛的父亲宁原基教中学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学生从宁声涛读小学一年级就参加高考,一直考了九次,复读了八次,直到宁声涛参加中考读高中的时候他才进了大学。这是宁声涛见过的人当中复读次数最多的一位,也是宁原基的三千多学生中复读次数最多的一位。号称比当时的八年抗战还多一年。

  这个人凭借着坚强的毅力高三读了九次,参加了九次高考,整个高中读了11年,最终考上了一所普通的专科大学,也许天道酬勤,后来这个叫做竺胜利的人终于胜利了,当宁声涛开始工作时,惊讶的发现他已经在一所医院里当上了主任。而且他非常感激宁原基宁老师,称要不是宁老师的鼓励,他一定撑不下去,而后来如果不是有个大学文凭,他一定没有升职晋级的那次机会。恰好他的竞争对手里两个人都是中专学历,他占了大专学历的优势,所以赢得了竞争。

  宁原基也喜欢将这个竺胜利同学的事迹讲给宁声涛和自己的学生听,希望大家都能够“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宁声涛还看过报纸上的报道说,有个人为了一所名牌大学的名牌专业,一直考了十五次,直到第十五次高考才上线,如愿以偿的去大学里读书。这个姓张的男人当年第一次高考没成功,不是名落孙山,而是上了重点大学的分数线,却没有上这所名牌大学的这个专业的调档线,于是开始复读,复读了两次,还是没有成功,于是就走向社会,开始打小工,等到第二年高考前,他又回到学校复习冲刺一个月,再参加高考,这样子,他又坚持了五年,还是没有如愿。

  张先生终于不再参加高考了,他专心致志的做自己的生意,直到后来国家放开了高考,可以允许社会人士报名高考,于是他又开始接着高考。他永远都只报考那一所理想中的大学和那个他永远不会放弃的专业。

  大约是先考了一次应届高考,复读了两次,又参加了两次高考,接着还坚持了五年边打工边高考,这就是八次。后来不参加高考似乎有八年的时间,专心做生意做成了一家很不错的大型私人企业,做了老总的张先生时隔八年,又开始以社会人士报名参加高考,大约又考了七次,直到人生第十五次高考,终于得偿所愿了,这个时候张总已经接近半百,成为那个专业里大一新生中唯一的一个47岁的“新生”。

  新闻报道也是从鼓励的角度来进行宣传的,整个中国社会对于高考,那是非常重视的。甚至一度形成了“高考经济”的说法,一段时间,因为高考的存在而引起的相关经济现象和针对高考的各种形式的生产、消费和服务。

  江泳博就说过:“中国足球水平不高,主要是高考不考足球,但凡高考要加上足球分,那么起码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家长会鼓励孩子尝试足球,如果足球变成语数外这种主科,那么恐怕所有家长都不会反对孩子去踢足球,其中的一半甚至愿意掏钱去让孩子补足球课。”

  这不仅仅是江泳博的看法,还是网络上千千万万足球迷的看法。由此可见,足球迷们大多认可只有高考能够拯救中国足球,高考几乎是万能的。

  张连城也曾经对宁声涛说过:“高考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可是比起其他很多制度很多机制来说,高考已经算社会上最大的公平了。无论是穷二代还是富二代,无论是贫二代还是官二代,无论是农二代还是商二代,大家所做的高考题参加的高考考试都是一样的。如果你能抓住机会,也许真的可以帮助自己和自己的家族改变命运。”

  宁声涛很享受那段在秋夕中学复读的日子,他甚至成为学校那一年时间里的名人,得到过一些女生的青睐和男生的追捧。

  秋夕中学的高中部当时非常重视的。甚至一度形成了“高考经济”的说法,一段时间,因为高考的存在而引起的相关经济现象和针对高考的各种形式的生产、消费和服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