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好大的学校(上)第2/2段
张连城其实也说过宁声涛。
“你不能光是喜欢读书,读自己喜欢的书,你必须要根据社会的需要读书,读书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提升提高自己的过程。通过读书改变你的一些能力,让这些能力去创造社会价值,你的读书才真正有用。”
江泳博和张连城是宁声涛最好的兄弟,亲如兄弟,他们都是最了解宁声涛的人,最清楚宁声涛的缺点和优点。江泳博指出宁声涛太过于沉迷于读书这种形式,这种娱乐,这种生活,失去了对自身能力的培养,今后在社会中很难立足,光是靠读书这个特长是找不到工作的。张连城则指出了宁声涛不顾社会现实,只选择自己喜欢的书读,不根据社会的需要来选择自己要读的书,其实很可能读的都是“无用的书”。
宁声涛也不是只爱看自己喜欢的书,他是真正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书都喜欢,社会、人文、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理学、宗教、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经济、政治、科学理论、科技等等所有书籍都喜欢读。甚至他也喜欢读语言类书籍,只是唯独不喜欢英美语而已。在进大学之初,宁声涛就给自己定了目标,大学四年起码要在传说中书籍的海洋大学图书馆里借至少1000本书来读。他甚至给了自己一个目标要求,大学四年需要学习除了英语之外的所有世界主要语种,还可以自学一些少数民族语言。
来到嘉首西河师范学院时,宁声涛感觉非常兴奋,那对他来说是一种开天辟地的感觉。他将远离父母一个人真正进入社会,和一群同龄人学习、生活在一起。就算已经很清楚自己的“风筝命运”,宁声涛仍然很感激父母终于同意他远远的飞出了“三百公里”!
这个“三百公里”其实是宁声涛和父母博弈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宁声涛成长过程中第一次对父母的爱的一种抗争。
父母最初的计划是让宁声涛读大学,但是一定要在那种父母眼皮子底下的大学去读,绝对不允许“飞的太高”和“飞的太远”。父母一直希望宁声涛能够在宁坚读书,可是宁坚只有专科,没有本科。父母退而求其次之后就希望宁声涛去蓉景读大学,首先是蓉景的大学很多,而且文理科都有,不像渝州80以上的大学和专业都是理工科的,其次是蓉景和渝州是宁坚附近交通最方便在三小时范围之内的城市,交通方便可以使得宁声涛回家方便和父母看望方便。
也真是命运的安排,当宁声涛第一次高考和第二次高考的时候,宁坚附近三个小时车程的城市,只有蓉景和渝州才有本科,其他四个城市的学校都是专科大学,否则可能父母也会逼着宁声涛去其他四个城市读书。可当宁声涛已经开始读大学时,这附近的四个城市渐渐的也都有专科大学或者合并或者直接升级成了本科大学。要是宁声涛晚两年高考或者再复读两年,也许他将失去“半脱离父母”的那四年光辉岁月。
填报了蓉景的大学,结果都没有录取,只填报了一个嘉首的西河师院的志愿,只填报了一个专业,最后居然成功了。
宁声涛能感觉出父母的兴奋和失落交织在一起的特别复杂的心情。
父母兴奋的是儿子终于考上本科大学了,圆了自己当年的梦失落的是毕竟这个嘉首是个与宁坚不通火车,车程八九个小时的偏远山区。这么远的距离,父母能不担心吗?
其实,嘉首到宁坚的距离比蓉景到宁坚的距离远不了多少,只是因为嘉首在省内的一个角落,宁坚又在省内的另一个角落,相当于是穿越大半个省。而蓉景是省会,是省内第二大的城市,交通线布局基本都围绕着蓉景建设。蓉景到宁坚不但有铁路,还有国道,甚至有省内当时并不多见的高速公路。正是由于有高速公路,才能实现三小时车程的距离。嘉首到宁坚的距离只远50公里,可是因为没有高速路,也没有国道,因此就变成了八小时车程。如果通过蓉景去嘉首,在没有高速公路之前,蓉景去嘉首沿着国道走起码七个小时以上。
宁声涛去大学其实还和很多大学生不一样,也和许多大学生一样。他是父母和表姐夫“押”着去的。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