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 九浅一深第2/3段
当初制定国债相关的条件,就是给那些拓展商路困难的商户机会。
现在他们到辽东做生意,因为粮食囤积就全部抄没。在有心人运作之下,必定会被宣传为出尔反尔,下一次再以其他名义发行国债,一毛钱都不会卖出去!爱阅app完整内容
到时候即便朝廷如何澄清,黎民还是更愿意相信那些小道言论。
比起公信力,道听途说来的消息似乎更值得相信。
也不知道为什么,但事实从来如此……
不然,多少人写段子一般的历史传奇当成信史读的津津有味?
相比粮食带来的困境,国债路子断掉之后,影响更大。
即便熊廷弼没有在庙堂最高层坐着,但转念一想他就能想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
相比起来粮食的价值,数百万能迅速聚集起来的战争资金,实在是太过珍贵。
好容易找到的一个筹集钱粮的路子,若是被他一次查封搞黄,那真成了大罪人。
一番九浅一深的分析之后,众人俱是陷入沉默当中。
“要么,我们去挨家挨户劝劝,让他们自行……”
李尽忠话还没说完,看见人们都瞪着他,便知趣的闭上嘴巴……
商人们要是听劝,太祖早就将大明的货物卖到五湖四海去了。
“上折子,让朝廷再运些军粮吧,咱们先将库存的军粮卖出去部分,解决眼下燃眉之急!”
李怀信也是个文转武的将领,只不过他没有在朝堂见证过斗争的凶狠。
熊廷弼看着他,轻叹一声,“以后啊,你莫要轻易上朝堂,在外带兵合适。若是新军粮尚未运到,先把军粮开仓发售,只怕还没等到消息,你的人头便送到了京城。”
出卖自己的军粮,与变相通敌有什么区别?
看着没有发言的方书安,熊大知道,他或许有什么办法,“方小子,你说呢?”
“我有办法,不过,麻烦些……”
买又买不到,劝也劝不动,抓也抓不得?
难道就没有办法了?
自然不是,当年土工入驻上海,面临的是同样局面,熟知那一段历史的方书安,自然想来个照葫芦画瓢。
他就不信了,在大明朝,还有人用过他的手段?
方书安将自己的计划小声说与众人,听的他们啧啧称奇。
此方法确实新鲜,熊廷弼想不到,战争的事情除了明枪明刀的干,还有这等手段。
不过听完之后更加感慨,“建奴能想出如此精妙之法?”
方书安摇摇头,“很明显,建奴绝对不会有如此手段,想必那些经常与他做生意的商人提供的办法。”
“还真是,建奴利用经商的水平也仅限于让人乔装成商户,里应外合。让他去琢磨高深的商业手段,还不如教牛弹琴来的爽利。”
李怀信分析过抚顺城和清河城失守的原因,知晓奴儿哈赤的手段。
“商人实在是太可恨!除却卖给敌人违禁品,更是堂而着没有发言的方书安,熊大知道,他或许有什么办法,“方小子,你说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