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浮梁书院第2/2段
本来在蒙学学习,一年就轻松学会了别的蒙童三年的课程,觉得这古人的文化也不过如此嘛,简单。
自己还不是一年就识了字,还学会了千字文和论语两部书。
自以为从此以后,自己学习都会很轻松了,没想到这才刚刚到文梁的书院,就来了这么一份作业。
何谓《广韵》?《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这是一部韵书,全书共五卷。
那么,什么是韵呢?简单来说,就是字的音。
读书识字押韵作对,乃至诗词歌赋,无一不用到韵的。但难的是,你不仅要掌握今人的声韵,还要精通古人的。
唐代人有唐人的音韵,汉代人有汉人的音韵,先秦人有先秦的音韵,掌握不好哪个时代的声韵调,就无法真正理解那个时代的字……因为训释词义,往往需要通过语音来说明问题。
其实,宋代人自己都不怎么治小学。
不去深究经的含义,也不去探古人的声韵。
但那只是说一般的士子。凡是有成就的大学问家,无一不精通音韵学和训诂学,因为小学是大学的基础。基础打不好,上层建筑自然谈不上多牢固……
《广韵》是开国时,官修的一部韵书,也是历代韵书集大成者。
全书收字二万一千一十四个,注共十万一千一十二字。基本上是谁看谁吐,望之生畏,哪里还提得起学习的兴致?
宋朝鼓励读书,考虑到《广韵》的难学,所以在真宗年间,为了便于士子记诵和掌握,降低应试难。礼部又颁行了较为简略的《韵略》
只收字一千零五十个,较《广韵》少了许多。一般人能学会《韵略》便就是去科考,也够用了。
可文梁却让赵毅去临摹《广韵》,这要求明显都高于科考的范畴了,这是要把自己往大儒的方向培养吗?
但不管怎么说,自己是学生,跟着人家学习的,还是听先生的吧,总没有坏处。
文梁自然不是无缘无故,就这样高要求赵毅的课业的。他问了赵毅的学习进度还有情况,是根据他自身的能力制定的课程。
赵毅一个月就背会了论语,这是很少见的,非记忆力超群,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速度。
所以,他有了学习《广韵》的条件,出色的记忆力!
再有就是,少年时,学习不可过于松懈了,当刻苦读书。赵毅学习能力强,课业轻松了,文梁一是怕他荒废时光,二是怕他生了被懒之心,以后学习都会懈怠的。
又加上赵毅年少轻狂,为人浮躁,容易冲动,所以文梁是在用《广韵》来磨他的性。
赵毅回到自己的书桌前,许多同学都前来打招呼。
因为赵毅学习能力强,一年就学会了别人三年的课程,虽然比别人开蒙晚,但入学却是比同龄人早。
此刻,围绕着他的同学,尽是比他大的学生。
“哎,你就是县城那个赵小公子吗?说书那个?”
“哎,听说你说书很有名气,你都会说什么?于我们说上两段怎么样?”
“我听过他说的隋唐演义,哎呀,真是太精彩了,就是没听完,你快与我们说说。”
“我听过他说的西游记……”
“我听过……”
“我听过……”
“我听过……”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