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清谈(一)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假设我现在站在他那个立场。他是亲手,把自己父亲还有汉朝的基业拱手,让给一个叛逆的臣下,当时在很多大臣所拥有的那种家国情怀是不会理解这种行为的,他们宁愿浴血奋战,宁愿让自己的将士百姓饱受战乱,流离之苦,也不愿意承认历史的方向。”

  李未安对夏琦一介女流能说出这番话,心里颇感惊讶,只是她的思想还是更加偏于感性一些,若是读的书再多些,就可知道当时三国末期刘禅投降的背后是有多方原因的,他的仁慈是一个原因,但绝对不是主要原因。其一是蜀国的成都还有十万守军,但几乎都是老弱病残,没有什么战斗力,而真正的战斗力都在前线,若是真的打起来,必然是没有胜算的。其二是当时蜀国的内部也是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和平也是风起云涌,蜀国有荆州和益州两派。这两个派系一直相互斗争,在诸葛亮死后,益州系就非常的活跃。如果没有姜维存在的话,那么他们很有可能就会逼迫刘禅禅让帝位。而在后期的时候,这个派别也表现得特别的活跃。益州的的代表认为跟着舒翰是没有好下场的,他们希望反制和曹魏进行合作。因此当时的刘禅的地位其实并不高,如果他不主动投降的话,那么可能就会被益州系的代表杀掉然后把他的人头送给魏国当做他们投降的资本。其三就是当时尽管蜀汉有兵有将,但是国库的粮草已经不够了。综合以上三点,在当时那个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投降是最好的选择。

  李未安静静的听着夏琦的长篇大论,他发现她在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睛特别有神,很美,甚至说道激动的时候,时手会握成拳头,能看的出来她是真心欣赏刘禅的,看来在这个姑娘心里衡量一个帝王的千秋大业和功德的标准,和寻常人不一样,她认为只要真真正正为百姓着想的就是好皇帝,不一定非要受到万民敬仰,而是真正心中仁慈拥有赤子之心的人。

  夏琦难得有个人静静的坐着听自己说话,而且这个人没有丝毫想要打断自己话的意向,她也就一直说下去:“但我没有觉得这些大臣的想法错了,因为在那个时代这样想是正常的。臣子的楷模就是为自己的国家人民舍身取义,他们在乎那种所谓的大义,可是这样受苦的是上场厮杀的将士和百姓啊!杜甫的《石壕吏》初读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再读第二遍和第三遍的时候,那些细节,让人胆寒。光是前面的四句话,就能看出战争是多么的让人民不聊生。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