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秋光秋雨第4/4段
“曹大人,”赵竹枝皱着眉,说道:“刺客之行,固成,不过损梁一人。据臣所知,这梁帝与吴王本就生过间隙,且幽州尚乱,吴王世子与徐进达也不对付。我燕国只需遣人暗中挑拨,再多处陷害,则使得幽州局势愈乱,便于秋后进攻。”
“赵丞相……”
曹文疏欲要再说,却被李琅打断道:“好了,这具体事宜,你们下去争论便是。在朕这里,只需说些感趣之事。朕毕竟年幼,还听不懂的。”
闻言,两人便默了声。
“陛下。”
赵竹枝拱手,说道:“今日,梁帝设立新闻司,专司报纸发行事宜。”
“报纸?”李琅惑道:“这是何物?”
“详细,臣也不知,已遣密探细查了。”赵竹枝犹豫了下,又说道:“据传,此物如同邸报文书,不仅载录朝廷要事,更有梁国士子政论文选等。臣,请示陛下,可否仿照其设立同司?”
“报纸?士子言论……”李琅反复嚼弄,说道:“丞相可视梁国状况反响,自行决断。”
“遵旨。”
赵竹枝颔首,但又抬起头。
“哦?丞相还有请示?”李琅笑问道。
“陛下,”赵竹枝疑虑片刻,又说道:“这些年来,梁国多出新鲜事物,军器制造也颇为精妙。反观我燕国,多为粮种耕作而奔波。百姓虽免寒冻,但文章医术、铁造格物,仍是老旧。故而,臣请密建一司,从寒门子弟中选取精材,南下梁国,以庶民之名,潜于各行各业。技习其精髓,道学其基底。摘录其义,造书作册,以补我燕国之所不及。”
“窃南梁各行各业之精髓学术?”李琅嚼了半晌,问出一句。
赵竹枝沉闷一声,道:“如此学习,不为窃也。然,燕国技艺,的确比不得梁国了……”
李琅眉蹙,但又欢颜,“丞相,自行决断就是了。”
“谢陛下。”他又抬头,询问道:“只是,这密司,该取何名?”
“人世浮躁,务实为善。”李琅想了想,说道:“便作,梁务司。”
“遵旨。”
“行了,今日,朕也乏了。”李琅似是困了眼,“两位爱卿,这燕国重担,可担在你们肩上的?”
“微臣惶恐。”
两人立即叩礼,告退出殿。
李琅望着,这两位肱骨之臣的身影渐渐远去。顿时,没了困意。
他捏紧拳头,眼色锐利。许久,终是罢下了。
“这商量出的旨意,他们是遵了。但朕独自写的,恐怕是连这殿门都出不了……”
他又念起“清欢苑”,心中便忻悦起来。
定幽殿外,天色大明。
“赵丞相,”曹文疏喊住了,犹豫片刻,仍是问道:“闻说前些日子,丞相有位侄儿溺水了?”
“呵,这消息倒是传得挺快的。”赵竹枝望着他,说道:“那位侄儿身子弱,偏还去了水边。其命数如此,怨不得人。”
“敢问,丞相的这位侄儿是?”曹文疏说着,又浅笑一声,道:“下官没别的意思,只是枢密院布置在江南的一名重要暗探,他叫赵途,也是溺水身亡的……这南边传来的画像,下官看后,觉得与丞相倒有几分神似……”
“那便有劳曹大人操心了,”赵竹枝朗笑道,“我那不幸的侄儿,赵之余,是之字辈的。而我这北燕赵家,也从未行过单个字的名。”
“原是这般,下官唐突了。”
天色正好,风也清和。
燕国皇宫里,又有高声唱着:“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章的确写得不好,心有些烦躁,该出去散心了。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